泸州如何融入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_环境质量_环境保护_重点领域信息公开_政府信息公开_政务_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泸州如何融入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来源:泸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2-15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省政府印发《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8年修订)》

1月25日,省政府印发了《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8年修订)》(以下简称《规划》),以近3万字的篇幅从10个部分制定了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蓝图。

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和宜宾4个市、28个县(市、区)。《规划》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了修订,作为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要求,川南经济区要主动承担全省南向开放主战场重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泸州如何融入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规划》从多个方面明确了“泸州路径”。

川南经济区

川南经济区

川南经济区空间布局——

构建“一圈三区三带”,加快泸州都市区建设

《规划》指出,川南经济区将突出宜宾和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圈三区三带”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圈三区三带”指川南都市圈、内自都市区、宜宾都市区、泸州都市区、沿长江发展带、内自宜发展带、内泸发展带。

构建川南都市圈时,将推动内江、自贡、宜宾、泸州聚合发展,辐射带动泸县、合江等县(市)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为加快培育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提供战略支撑。

《规划》提出,要加快泸州都市区建设,主要内容是:加快泸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泸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泸县、合江县为支撑,发挥沿江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势,着力提升自贸试验区、临港经济集中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加快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泸州的城市规模及功能定位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200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要推动泸县等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功能、产业发展等方面接受辐射带动、形成互补配套,争取发展成为城市主城区。推动合江县等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发展成为市域副中心。

泸县县城的发展定位为:人口20万,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临港物流等产业。合江县城的发展定位为:人口25万,重点发展新材料、环保产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摩零配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与旅游等产业。

《规划》还对培育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进行了谋划。

与此同时,沿长江发展带、内泸发展带也与泸州息息相关。

沿长江发展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以长江、沱江沿岸的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合江县为节点,科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内泸发展带:以厦蓉高速公路(川境段)沿线的内江中心城区、隆昌市,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叙永县、古蔺县,宜宾兴文县为节点,发挥其贯通南北的主通道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人口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带,加强名酒、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形成四川连接黔中地区、联通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经济走廊。

川南经济区互联互通——

“水陆铁空”齐头并进,为南向开放“铺路”

《规划》强调,川南经济区要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高效便捷、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畅通对外运输大通道。《规划》要求,加快建设泸州-宜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渝昆高铁、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建设和隆昌至叙永铁路扩能改造,规划研究泸州至遵义铁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和黔北地区,加速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规划研究宜宾至泸州至重庆货运铁路。推进长江宜宾至重庆段险滩治理和沱江航道升级,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构筑融入亚太经济圈出海大通道。加快整合宜宾港、泸州港、乐山港,建立铁公水多式联运长效机制,建设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

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规划》要求,加快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群城际通道和城市过境路段建设,逐步消除普通国省道断头路、瓶颈路,实现城市间公交一卡通。

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网络。《规划》要求,规划研究川南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市域快速通达能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南向开放之门越打越开。

《规划》强调,要高水平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双向投资合作、国际贸易监管服务、航运物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支持区域内国家级开发区创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比照自贸试验区同步承接省级、市级管理权限。大力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全面探索政务异地互办、基础互联互通、产业协助互补、口岸查验互认等跨区域、跨部门集成性系统性改革创新新路径、新模式,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规划》强调,要打造提升开放合作平台。推进泸州港等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建设,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创造条件申建国家开放口岸。支持泸州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改(扩、迁)建。同时支持川南4市开通至广西北部湾和广州、深圳的铁海联运班列,与广西钦州市、防城港市合作打造南向冷链物流专列,拓展泸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

开放离不开人才。《规划》指出,要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为引擎,协同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争创国家、省级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

川南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川南经济区将深入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整合,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打造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依托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古蔺郎酒生产基地等,高质量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引领川酒振兴,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泸州大数据产业园等,培育与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大数据、电子元器件、北斗等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设备、工程机械、化工容器设备等,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高效快捷“水公铁空”物流联运体系。以泸州临港物流园区等为重点,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信息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积极发展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液化品物流等新业态。

《规划》同时指出,要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其中将推进开发区(园区)创新发展,探索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园区等;继续培育壮大泸州国家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融合)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泸州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规划》也对川南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出要求。其中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上,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泸州电商中心等建设,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平台和重点企业,拓展农村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等业务领域;将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泸州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川南经济区服务与生态——

构建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生态美丽新川南

《规划》要求,川南经济区要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机制,构建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其中,也有“泸州力量”。

比如,《规划》指出,要加强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加强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推动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等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学科建设。打造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等为骨干的地方性、应用性高职教育联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规划》强调,川南经济区要建设生态美丽新川南。重点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协同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共建共治、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沿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先行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