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坚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集聚辐射能力_发展规划_发展泸州_市情_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市情>发展泸州>发展规划>详细内容

泸州:坚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集聚辐射能力

来源:泸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8-16 10:03 浏览次数: 【字体:

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泸州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重要载体初探


核心提示:

■计划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成为全省第二大城市;

■两江新城将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重要承载;

■加快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是我市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昨(15)日,解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8月15日,解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泸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需要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具备相应的城市职能来作为支撑。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坚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升聚集辐射能力”,明确了加快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发展目标。如何全面提升城市集聚力,奋力推动泸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如何实现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

8月15日,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解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两江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全面解读。

到2020年成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规划是城市的“成长坐标”。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泸州要加快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

加快建成“双中心”,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是必由之路,泸州需要解决城市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的问题。

“泸州将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建成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陈军表示,“完善顶层设计”“高质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宜居泸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泸州城市高起点规划的“五步棋”。

如第一手棋,落子在顶层设计上,泸州将以“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理念,以“山水绿色、宜居宜业、区域中心、中国酒城”作为城市定位,建设长江上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门户城市和四川向东向南发展的桥头堡。

陈军透露,加快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泸州未来发展目标:面向“两个一百年”,围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泸州、幸福家园”,建设经济发达、开放创新、绿色低碳、社会和谐、具有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规划还确定了泸州近期和远期目标。”陈军说,近期目标计划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成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作为泸州建设“双两百”区域中心城市的主战场,两江新城在泸州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中有何作为?

陈军表示,按照《泸州市两江新城控规优化提升规划》,两江新城将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重要承载。其总体功能为:以商务金融、商贸会展、文教康体、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创智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综合交通中心和泸州山水新城。

当前,两江新城正按照“以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开发,以公共配套提升城市功能,以政府和市场推动城市运营”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城大骨架,一手抓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两江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杨玲春介绍,围绕泸州到2020年建成“双两百”区域中心城市、把两江新城打造成为泸州城市新区示范区的目标,两江新城管委会将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理念,加快两江新城整体推进、成片突破。

今年,两江新城管委会计划实施项目40个,总投资约61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2.3亿元。未来两年,两江新城将陆续启动重点项目11个,预计总投资约230亿元。

陈军介绍了当前两江新城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配套情况,其中城市功能配套方面:建成了西南商贸城、佳乐世纪城大型商贸金融项目,并正在推进自贸试验区总部基地、高铁跨贸城等项目;招商引资了天下川江国家文化公园、邻玉白酒小镇等大型文旅项目;推进建设第二医教园区、四川城建职业学院等教育设施,西南康健城、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京都妇儿医院等卫生医疗设施,春江·酒城嘉苑康养项目、绿地健康科技城等养生休闲项目。

据了解,两江新城规划总面积约110.9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100万,由沱江新城组团和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组团构成,东至望江路、城南大道,南至长江、成渝环线高速,西至长江、隆纳高速以东500米,北抵九狮山。如此“蓝图”实现,将为泸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泸川新区规划建设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泸川新区规划建设,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霖认为,加快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是泸州市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泸州市决定规划建设泸川新区,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是泸州市建设区域中心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是落实省委“一干多支”战略,引领川南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泸州“建成区域中心”的目标,需要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宽裕的环境容量和更良好的生态条件。从区域发展条件看,龙马潭区到泸县一带,是泸州市地势平坦开阔、生产条件良好、交通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的一个“黄金发展带”,在这一区域布局泸州的城市和产业,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是泸州市发展新区的最优选择。

二是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是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为基础,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当前,泸州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空间零散、主城区过载、产业分散、城市特色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加快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才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才能为壮大城市经济总量、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规划建设泸川新区条件基本具备。当前,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县交界区域内,规划建设了长开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两江新城、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四大功能区。区域内具备泸州港、云龙机场、高铁枢纽站、客运枢纽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多条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在区域内交汇;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现代制造等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完善;新区涉及石洞、云龙、兆雅等17个镇街,总人口70余万人,已形成特色小城镇发展组团;泸县撤县设区稳步推进,泸川新区恰好处于泸县向南、泸州向北结合部,新区建设与泸县融入主城区发展更能相互促进。

目前,泸州市已委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开展泸川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对泸川新区发展战略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如何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晓谦认为,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为泸州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市住建部门将围绕“加快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着力夯实城市基础,提高承载能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骨架路网。围绕近期“双两百”城市规划,加快建设城市骨架路网。跨江桥梁方面:在现有跨江桥梁基础上,推进长江二桥、长江六桥建设,加快完成长江五桥、沱江五桥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环线路网方面,在畅通一环路基础上,加快城市二环路、片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骨架路网,畅通城市组团之间、园区之间、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主城区和重点镇之间的连接,形成内通外联的城市路网体系。目前,二环路千凤路段、高新区段有序推进,其他片区道路正在抓紧实施。

二是畅通城市“微循环”系统。注重街区转换链接,抓好过街人行通道等关键节点改造,保障城市“微循环”畅通。

三是夯实市政基础工程。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新城新区、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长江生态湿地公园等海绵城市项目,着力打造海绵城市试点,提高城市防洪、抗涝能力;完善供排水、电力、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此外,泸州市还着力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工作,按照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绿色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计划到2020年,泸州市“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和特色风貌明显改善。

以产业带动人口聚集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首要条件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人口规模。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经济总量,应当与周边城市相比有相对优势,否则难以称为“副中心”城市。人口总量、外来人口数量既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也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活力。因此,全省经济副中心一定是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

对此,陈军表示,突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两江新城整体推进、成片突破,加快泸川新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老城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方便市民,实施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这样才能达到“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的目标。

产业集聚,在中心城区形成“一核、两副、四园、多点”的发展格局,以泸州主城区为核心,泸县和合江县作为两个副中心;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作为四园;中心城区周边多个特色小镇构成多点。

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完善各园区的生产设施配套、生活设施配套、市政设施配套。从而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目前,泸州城市规模在不断增长,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城市产业和服务功能完善时,泸州就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宜业的城市、宜游的城市,就能为泸州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较大的贡献。

泸州日报记者 简放鹏 罗森波 实习生 孔令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