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2月4日泸州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附件:1. 名词解释
2.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项目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泸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
规划背景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泸州市经济社会爬坡上行、提速升位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立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紧紧围绕“着力六个突破、力争‘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攻坚克难、探索创新,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增速稳居全省前3位,经济总量连上6个百亿元台阶,达到1353.4亿元,由全省第9位升至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1463亿元,由全省11位升至第2位,五年累计完成4707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8.3亿元,由全省第6位升至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9.7亿元,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列入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川黔、川渝、成自泸赤高速泸州段建成通车并形成绕城环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比2010年增加340公里,里程数居川南第1位。泸州港建成长江上游首个铁水联运百万标箱吞吐能力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70%以上,川滇黔航运首港功能突显。泸州机场成为全省第三大航空港,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川南城际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开工建设,渝昆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59.6:28,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势发展。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江经济开发区确认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白酒园区列入全省“51025”重点培育计划。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两江新城”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0.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4万人,成为长江上游除重庆主城区外首个百万人口大城市。西南商贸城、佳乐世纪城、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泸州市医教园区加快建设,泸州医学院成功更名,城市引领、辐射和集聚功能全面提升。“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小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08%。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农村产权、国有企业、社会事业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泸州港建成国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338.5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实际到位外资2.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8倍。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泸州,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656元、11359元,年均增长12.1%、14.2%。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就业18.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11.4万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6%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区优化配置和向农村拓展延伸。深入推进乌蒙山区等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五年累计消除绝对贫困人口38.84万人。
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列入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完成省上下达的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全面完成。
党的建设谱写新篇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良好氛围。
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较好,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有6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180.6亿元、1.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16元,低于目标2264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47.4亿元,低于目标5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目标3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目标3198元;城镇化率低于目标3.6个百分点。
“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增长动力不断转换,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交汇。我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节点,是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具有集聚要素、资源和开放合作的广阔空间。二是多项政策机遇叠加。我市已争取到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市、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十余项国家级示范试点,多项政策机遇相互叠加,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汇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政策优势。三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释放内需潜力。我市正在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必将带动消费、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四是率先突破动能积蓄。我市在产业基础、交通枢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十二五”时期在区域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发展的态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积蓄了率先突破的强大动能。
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支撑高速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产业层次整体偏低,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投资拉动效应递减。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科技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正在显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尚有3个贫困县、23.13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着力六个突破、实现‘两个率先’”总体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美丽泸州。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逆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态势,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位次和能级,巩固扩大比较优势。
——坚持转型升级。激发创新驱动新动力,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包容和谐,使全面小康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依法治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改进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地超过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7:3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创新能力显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37%,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0.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达到1.6件/万人。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9%、10%,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生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7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完成1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8年,实现全市23.1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1%,治理石漠化面积30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削减任务。
——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依法治市方略全面落实,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法治政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着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专栏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单位 | “十二五”末完成值 | “十三五”末 | 备注 | ||||||||
预期值 | 年均增速%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353.4 | 2000 | 9以上 | 预期性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31714 | 47000 | 9以上 | 预期性 |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 亿元 | 4707 | 11680 | 16 | 预期性 | ||||||||
4 | 全部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747.7 | 1050 | 10 | 预期性 | ||||||||
5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28.3 | 200 | 9.5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559.7 | 960 | 11.5 | 预期性 | ||||||||
7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28 | 33 | — | 预期性 | ||||||||
8 |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6.08 | 58.5 | —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 30.53 | 55 | — | 预期性 | |||||||||
创新创业 | 9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0.54 | 0.65 | — | 预期性 | |||||||
10 | 新注册企业(累计) | 万户 | 1.97 | 2 | — | 预期性 | ||||||||
11 | 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万人 | 0.8 | 1.6 | — | 预期性 | ||||||||
12 | 信息化发展 | 城市家庭宽带普及率 | % | 70 | 100 | 6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 | % | 20 | 36 | 3.2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3
| 居民 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6656 | 41100 | 9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359 | 16900 | 10 | 预期性 | |||||||||
14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累计) | 万人 | 38.84 | 23.13 | — | 约束性 | ||||||||
15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 | 万人 | 19.5 | 18 | — | 预期性 | ||||||||
16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1.8 | 13.5 | — | 约束性 | ||||||||
17 | 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千人 | 30 | 35 | — | 预期性 | ||||||||
18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千人 | 5.2 | 6 | — | 预期性 | ||||||||
19 | 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 平方米 | 1.36 | ≥1.80 | — | 预期性 | ||||||||
20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 | ≥98 | — | 约束性 | ||||||||
21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 万套 | 4.5319 | 3.5378 | — | 约束性 | ||||||||
生态文明 | 22 |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累计) | % | -22.72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23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累计) | % | —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24 | 单位GDP用水量下降(累计) | % | —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约束性 | ||||||||
25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26.62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26 | 空气 质量 |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75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的地级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 % | 61.5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27 | 森林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 | 50 | 51 | —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 | 亿立方米 | 0.24 | 0.26 | — | 约束性 | |||||||||
28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38.43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29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 万公顷 | 0.5543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 约束性 | ||||||||
30 | 地表水质量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75 | 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
| 约束性 | |||||||
劣Ⅴ类水体比例 | % | 0 |
| 约束性 | ||||||||||
31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削减 | 化学需氧量 | % | 0.96 |
| 约束性 | ||||||||
氨氮 | % | 1.06 |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 | 9.02 |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 | 16.86 |
| 约束性 | ||||||||||
社会治理 | 32 | 基层民主参选率 | % | ≥97.7 | ≥98 | — | 约束性 | |||||||
33 | 社会安全指数 | % | ≥90 | ≥90 | — | 约束性 | ||||||||
34 |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 | % | ≥96 | ≥97 | — | 约束性 | ||||||||
35 | 社区综合设施覆盖率 | 城市社区 | % | 93 | 100 | — | 预期性 | |||||||
农村社区 | % | 70 | 90 | — | 预期性 |
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国家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以列入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和交通运输部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构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及部分国省道、高等级航道和机场为主骨架的“两纵两横两联”运输通道总体格局,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轨道交通发展实现突破
按照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分网的原则,规划布局我市铁路网络,形成以国家干线铁路为支撑,以地方铁路、进港铁路、企业铁路专用线为补充的铁路网。到2020年,铁路里程突破400公里,新增210公里。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突破。
迈入互联互通高铁时代
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力争2019年建成通车,通过城际铁路深度融入川南经济区,高效连接成渝经济区。开工建设渝昆铁路,力争2021年建成通车,通过国家干线铁路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打通连接东南亚经济区桥头堡的大通道。规划建设泸州至遵义铁路,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路网。
强化货运铁路网建设
加强货运铁路建设,尽快建成投用叙永至大村铁路,加快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力争2021年建成投用。推进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研究并及时动工修建,力争与叙镇铁路同步建成。启动沿江铁路宜宾至泸州至重庆段、珙县至叙永至大村至仁怀铁路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对接重庆城市轻轨建设规划,编制泸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设规划。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国省干线道路、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
专栏2 铁路建设重大项目 |
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渝昆铁路、叙永至大村铁路、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沿江铁路宜宾至泸州至重庆段、泸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 |
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
统筹建设以高速路网、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市县、园区之间的快速通道为支撑,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高效快捷的内外公路交通网络。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5000公里,新增1500公里。
进一步优化高速路网体系
进一步优化高速路网体系,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0公里,新增200公里。加快推进G8515泸渝、泸州-昭通叙威段、泸州-永川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叙永-赤水-合江、古蔺-金沙高速公路,建成董允坝、法王寺、方山、福宝等互通和连接线,完善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中心城区出入口互通工程,基本建成“一环八射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
专栏3 重点高速公路项目 |
G93成渝地区环线(泸渝)、G4215蓉遵(成自泸赤)、G76厦蓉(隆纳)高速两两交叉形成“一环”。 G93成渝地区环线、G4215蓉遵、G76厦蓉向周边形成“六射”。泸州至永川、泸州至荣昌形成“二射”。 叙古、叙威形成“一横”。 |
统筹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
统筹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到2020年,国道总里程达到630公里,省道总里程达到820公里。加快推进重点国省道提档升级,新改建国省道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450公里,实现全市普通国道二级公路以上比重达到85%,普通省道二级公路以上比重达到60%,构建“五纵六横二十二联”的干线公路网。
专栏4 重点干线公路网项目 |
国道G321线延伸段(泸县福集-隆昌,纳溪-渠坝)、省道S308线延伸段(纳溪-江安,合江-习水)、省道S307线泸州段(G353泸宜、G246泸永)、国道G546(纳溪—白节—合江九支—赤水)新改建工程(竹区公路)、国道G352古蔺至镇雄段改造、国道G353合江至江津段(重庆界)、S310线自贡至泸州大件公路、国道G352(二郎大桥—古蔺)改建工程、G547线古高路烂泥沟至万年榜改建工程、S213线胡市段改造工程、S311(合江九支—纳溪合面)、S442罗锅塘至界牌(贵州)、省道S438线合江至密溪至佛荫至先市至二里、S441线白鹿镇至福宝镇至天堂坝至红牵子升级改造工程、S438线神臂城镇界至白米互通升段级改造工程等。 |
完善市域交通网络
提升市域快速通达能力,实现中心城区与四县之间、区县之间、园区之间的快速有效联接。建成产城大道、港城大道、新机场快速路等重点快速通道,提升完善中心城区到泸县、合江快速通道,实现市域内高效快速连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绕城中心城区出入口互通工程,实现过境干线公路与城市内部交通高效衔接,推动物流运输和城市交通优化调整。
专栏5 重点市域交通项目 |
纳福港城大道、泸合产城大道、新机场快速路、合江至云龙机场快速通道、叙永产城大道及绕城路。 |
推进交通民生工程建设
完善县、乡、村道路交通网络,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到2020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其中等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重点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全力推进“渡改桥”建设。到2020年建设渡改公路桥44座、人行桥2座,全面消除江河渡口。
专栏6 交通民生工程项目 |
“渡改桥”攻坚工程、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精准扶贫工程。 |
建成长江上游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
抓住列入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机遇,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建设水脉畅通、功能完善、联程联运、高效快捷的航运体系。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6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建成长江上游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
构建“一横两纵五港区”内河航运体系
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构建“一横两纵五港区”的内河航运体系。实施重庆至泸州段航道等级三升二工程,协调推进赤水河、沱江航道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泸州港各港区建设。
专栏7 泸州港“一港五区”功能定位 |
龙江港区:泸州港集装箱作业区之一,主要为成渝经济区的集装箱运输服务,同时还承担长江经济开发区的原材料、产成品(含大重件)运输以及城市发展所需的散杂货的运输服务。 纳溪港区:主要为古叙及云南地区转运煤炭、非金属矿石等大宗散货服务,同时还承担泸州化工园区的工业产成品、城市建设所需的矿建材料和其他散杂货的运输服务。 泸县港区:主要为泸县钢厂、威远钢厂的铁矿石中转和部分本地烟煤、焦炭外运及泸县临港工业园区的原材料、产成品运输服务。 合江港区:主要为黔北和古蔺地区的煤炭、LNG和远期集装箱运输服务,同时还承担后方化工园区原材料、产成品及城市发展所需的散杂货的运输服务。 古蔺港区:主要为古蔺地区煤炭外运服务,同时兼顾部分城镇发展和居民生活所需的物资运输。 |
建设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积极推进泸州港第二作业区建设,优先推进龙江港区多用途作业区建设,对接成都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地区适水适箱产品航运需求,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危险品、粮食仓库、LNG加注站等运输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加强长江水运物流公共信息、集装箱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贸易、物流、监管、支付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川滇黔地区率先建设船舶交易中心、航运物流信息中心、船员培训服务中心、船舶建造维修中心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川滇黔最大的船员培训考试服务中心,川滇黔一流应急救助基地,集应急指挥、水上交通安全、港口码头监管、数据信息交换为一体的大型应急指挥中心,完善港口航运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8 航运港口重点项目 |
长江泸州航道三升二工程、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及续建工程配套设施、重装大件码头、泸州港铁公水联运基地、纳溪区石龙岩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 |
打造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航空港
全面提升机场运营能力
加快泸州机场迁建工程(云龙机场)建设,力争在2017年竣工运营,达到4D级飞行区等级。全面提升机场运营能力,密切联系国内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提高航班密度,培育国际航线。到2020年,泸州机场通航航线达到22条以上,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175万人次和5200吨,开通3条以上国际(地区)运营航线,建设四川航空次枢纽、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空港。
加快建设泸州空港产业园区
依托泸州机场迁建工程(云龙机场),加快建设泸州空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空港商务、临空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深化与中航工业集团合作,加快幸福泸州航空公司基地建设,配套延伸飞机维修、航空器材、航空油料、航餐供应等产业链;引进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发展航空货运、物流和仓储业务;着力培育空运货源基地,在周边城市设立“异地航空货站”,形成服务川南、辐射川滇黔渝的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抓住国家推行低空空域改革的有利时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通用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文化体育、旅游事业、森林防火、农业病虫害防治、抢险救灾和战备需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专栏9 航空建设重大项目 |
泸州机场迁建工程、泸州国际航空港、幸福泸州航空公司基地项目、泸州通用机场项目。 |
提升油气管道运输能力
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实施泸州至成都成品油管道和江安县怡乐站至宁五井天然气管道复线等工程。启动建设叙永、古蔺天然气干管线和泸县、合江集疏运管网等项目,为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枢纽站点和场站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客运枢纽站点建设。全力打造泸州客运枢纽,结合交通通道布局和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对高铁、轻轨、公交、道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实现高标准无缝衔接。完善空港客运枢纽功能,依托渝昆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实现泸州云龙机场与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的快速联接,配套建设轻轨客运换乘区、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靠站和停车场等设施,实现机场与城市的有机衔接。加快公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换乘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由城北、城西、蓝田相关客运站点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
构建完善城市货运枢纽站点体系。以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园区、电商及快递分拨中心、川滇黔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为重点,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货物集疏运中心,加快形成空港、城北、泸州港等综合型物流园区。
优化县域客货运枢纽建设。结合县城交通布局和工业园区及港口港区,形成与县城城镇、产业布局相适宜的便捷交通转换体系,衔接城市快速道路和高速路网,实现物流、客流快速通达。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加强泸州港集疏运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空港路、方山进港铁路专用线等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水、铁、公集疏运体系,着力解决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辐射川滇黔的多式联运体系。开通泸州至攀枝花、六盘水、昭通、毕节等地铁水联运班列,完成德阳、绵阳、昭通、六盘水等6个“无水港”建设,在城厢、普兴、新兴等条件具备的铁路货运场站建设“无水港”。
大力发展开放合作运输联盟
强化与成都合作,把泸州港打造为成都经济区通江达海的“天府首港”。继续深化与上海港区合作,扩大与镇江、南通等下游港口联盟合作,鼓励开通集装箱快班、增开中下游港口航线,开通泸汉泰、泸汉马等集装箱近洋航线。
图1 泸州市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
大力实施“品质立酒、服务兴酒、品牌促酒、文化美酒”战略,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 200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
加快白酒企业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白酒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布局,鼓励和支持白酒企业通过技术工艺传承、信息技术整合和营销模式创新,发展原料种植、固态酿造、生产加工、研发体验、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会展交易、旅游文化等白酒高端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千亿白酒产业集群。
实施泸酒技艺传承与提升,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检中心、国家酒类包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用,建立泸酒共享研发平台。利用酒类技术人才、纯粮酿造基金、酒类投资基金、酒类担保贷款等资源优势,推动实施泸酒技艺保护和提升工程;建立泸州固态纯粮酿造产品溯源体系,加大窖池保护力度,提升“泸州酿”的市场控制力和品牌价值。
强化企业主体培育,优化企业层次梯度。以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为“双引擎”,以仙潭、三溪、鑫霸、华明、巴蜀液、桂康、山村等酒类骨干企业和酒类“小巨人”企业为支撑,以规模以上酒类企业为基础,形成梯度接续的产业发展层次,构建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多赢”格局。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传统纯粮固态酿造特色,调整产品结构和口味,加强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构建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坚持泸酒优秀品质理念,以品质保障、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支撑,以酿造工艺技术传承为抓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泸酒市场竞争力。
专栏10 白酒产业项目 |
泸州老酒浓香型优质白酒生产基地项目、中式白酒酒庄群落建设项目、中国酒镇.酒庄项目、清溪酒谷文化体验综合示范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古蔺郎酒原酒酒库、酒坛、酿酒车间技改及升级改造项目。 |
建设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大力发展“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到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
推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推进“三长”、长机公司等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技改,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园区集聚集中。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
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品服务升级。依托泸州液压零部件“四基”基础,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11 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
高端完井装备产业化及油气井钻采工程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项目,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件的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项目,四川省表面处理工业集中区川南(泸州)电镀工业园项目,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同步器总成、汽车变速箱项目,试制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四川海科机械公司海工科技工业园,航天泸州工业园项目,泸州高端船舶配套产品制造工业园,长江上游造船基地建设项目。 |
推进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引导装备企业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关键零部件技术、重大产品技术、专利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自动变速器零部件、中高压齿轮泵、油气井用爆破器材、井口安全液压截断系统等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
建设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
以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契机,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到2020年,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推进化工产业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原料供应、产品运输条件和环境保护条件,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
推动化工原料多元化利用。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
推动化工产品高端延伸。引导化工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合理利用富余产能,构建高端化肥、煤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链,推动化工产品向高端方向发展。
专栏12 化工产业项目 |
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泸天化脱困转型升级项目,泸天化集团俄罗斯草甘膦生产项目,天华富邦公司PVP装置升级技术改造项目,鑫福化工整体搬迁项目,60万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东方雨虹防水卷材项目。 |
建设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到2020年,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亿元。
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进大中型矿井建设,抓好现有煤矿的兼并重组和扩能技改,将原煤洗选率提高到70%左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加强古叙矿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和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瓦斯抽采发电等下游产业。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支持超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快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
专栏13 能源产业项目 |
续建观文煤矿、岔角滩煤矿、西华煤矿各45万吨原煤矿井项目、泸县玄滩长沙庙煤矿改扩建工程及瓦斯发电厂建设项目、古叙矿区煤矿技改项目、古叙煤气化中心、硫铁矿综合利用项目、叙永县硫铁矿下游产业链建设项目、叙永低热值煤综合利用项目。 西部页岩气开发及装备制造基地、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年产7200万方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泸州恒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项目、泸州市15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泸州医药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泸州市中医医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城西综合体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古蔺二郎光伏发电场。 |
以“中国制造2025”引领发展新兴产业
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泸州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化工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西部一流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医药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50亿元(含精准医疗服务100亿元)。
推动现代医药产业规模化。围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百草堂、宝光、科瑞德等骨干企业,发挥步长、海正、华海制药等企业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推动特色医药产品高端化。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道地中药材、医药化工产业优势,结合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食药品、中药萃取物等中药产品,重点开发和研制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等原料药,大力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和健康养老市场的保健类、检测类、康复类医疗器械产品。
推动医药创新技术产业化。依托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生物所,打造大学科技园、新药评价中心等医药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中药的基础研究和二次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产品,以重大疾病治疗为重点,开发基因治疗产品和基因工程药物。
专栏14 现代医药产业项目 |
步长(泸州)生物制药及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儿科掩味口服制剂技术平台项目、泸州秦巴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中心项目、西蜀九锦中药生产基地项目、西部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四川升华泸州产业化基地项目、四川科瑞德制药项目。 |
打造中西部地区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建设中西部地区领先的集“研发、制造、检测、鉴定、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到2020年,智能电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
以泸州高新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区为核心,依托北辰电力、国电南瑞、许继电器等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民用电网改造等需求,重点引进GIS高压开关、大容量主变压器、互感器等成熟产业链,加快非接触式充电(无线充电)、节能路灯、充电桩及储能电站、石墨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的研发与生产。
专栏15 智能电网产业项目 |
国电南瑞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智能化电网及需求测管理试点项目、北辰电力产业园项目。 |
打造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亿元。
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瑞华、力帆、比亚迪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引导鼓励本地充电设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孵化、生产基地,转型为成套设备和管理服务系统的专业供应商。布局“国民”电动车产业,推进小型电动车生产,开展餐厨垃圾转运车、城市环卫车、新能源物流用车等专用电动车辆的研发和生产。
专栏16 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 |
中国西部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项目、新筑泸州科技创新园项目、升降横移式智能充电停车库项目、泸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打造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发挥化工产业优势,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化工新材料、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纤维素衍生物及复合材料、有机硅单体及下游等产品;以四川武骏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泸州华西玻璃钢有限公司、泸州天蜀玻纤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依托泸州高岭土资源优势,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纤维增强复合塑料(FRP)制品、高性能陶瓷材料等产品;依托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多功能复合性新型墙体材料、功能性涂料、节能建筑材料等产品。
专栏17 新材料产业项目 |
年产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1,4-丁二醇下游化工新材料项目、合盛硅业西南基地项目、北方公司(国家级)民品纤维素产业基地项目、2万吨/年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线、西部(泸州)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项目。 |
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
打造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围绕实现“中国宽带、泸州最快”的目标,重点推进“宽带乡村”、无线城市、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泸州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等项目,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信息安全工程,实现信息基础网络,互联网出口带宽建成全国标杆,构建高速、泛在、普惠、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到2020年,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0G,实现城镇化地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全覆盖,主城区主要公交车站、商场、客运站、医院实现免费Wi-Fi覆盖,实现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通讯网络覆盖,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专栏18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泸州市城乡光纤网络及基站基础设施项目、中国联通泸州公司4G基站建设项目、无线城市建设项目。 |
加快发展信息通讯产业
围绕我市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与引进关键性技术与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信息通讯产业。到2020年,信息通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高新区、长开区、江阳区众创智慧港等为载体,建设信息产业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大力发展以机器人制造、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积极发展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出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推进物联网、电商网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灾备数据产业。
专栏19 信息产业项目 |
工业4.0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省农商银行西南地区灾备基地项目、华为四川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智慧城市产业园建设项目。 |
以“互联网+”催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0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施“互联网+”农业,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物联网、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创新农业生产、流通模式,提升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信息水平。实施“互联网+”制造,以长江机械、长起公司、泸州高新区等为载体,推进装备制造、机器人技术应用、在线增值服务等领域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互联网+”与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创业、公安、孵化器信息平台等融合发展。
专栏20 “互联网+”项目 |
泸州电子商务中心、电商快递分拨中心、泸州国际陆港智慧物流园、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长开区绿色数字化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泸州跨境电商平台、泸州众创智慧港。 |
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加快泸州高新区创新引领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开放合作、两化互动”的发展思路,把泸州高新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和西南最具发展活力的产城新区。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晋级国家高新区“千亿俱乐部”。
培育优势企业。到2020年,新培育国家高技术企业20家,新增“十亿”企业2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10家。注重吸引大型企业进行区域性布局和战略性投资,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成达效,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优势集群。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现代医药、大数据及信息产业“五大专业园”。加快发展工程机械、高性能液压件、汽车关键零部件、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及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构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装备,化工、能源、电子电器、节能环保等新材料产业,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主动配电网、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与微网、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构建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药、中药及保化品、医疗器械、医药化工等产业,构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电器、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等产业,构建大数据及信息产业集群。
搭建优势平台。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搭建最具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孵化、“双创”服务体系,推进众创中心、孵化器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搭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培训、金融服务、技术交易等各类专业服务体系,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搭建功能齐全的专业服务平台。
专栏21 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 |
泸州国家高新区众创中心项目、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双创孵化园项目、泸州高新区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推进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
按照“以港兴产、以产促城、港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构筑“一廊三港七分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成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打造现代物流商贸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口岸经济,建设西南大宗物资集散分拨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做大做强临港高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船舶、重汽、石化、铁道、通用机械等产业的配套需求,加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推进四川(泸州)海工装备产业园暨西南出海口基地建设。建设“龙马潭+龙泉”共建汽车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内河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发挥园区龙头企业作用,打造以有机硅、石油化工、光伏玻璃、纤维素等产业链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依托化工企业、军工企业优势,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挥四川长江经济研究院作用,深化企业与院校产学研合作,推进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因地制宜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港口信息、临港物流、临港商贸等服务业发展。
专栏22 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 |
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项目、泸州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一期、综合保税区起步区基础设施项目、九港路项目、长开区四期定向限价商品房、檀木书香限价商品房项目、港城新居安置房项目。 |
推动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重塑发展环境、力促互补联动、抢占产业高地”转型思路,优化“一区两园”空间布局,实现“再造一个白酒产业园区”目标,打造全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先导区、全国白酒产业经济发展新高地,争创省级开发区。到202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
增强产城融合产业支撑。挖掘利用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重点发展原料种植、固态酿造、生产加工、研发体验、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交易会展、旅游文化等白酒高端产业。
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按照“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发展思路,建立健全要素协调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园区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促进专业性外部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发展,推动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统筹布局的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加快形成“酒-城”融合发展格局。
专栏23 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
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造项目。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完善物流功能平台和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新增A级物流企业5家。
推动物流园区和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泸州临港物流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畅通物流通道,进一步加强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武汉港、上海港等物流节点区域的合作,推进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积极融入上港集团“长江战略”,促进带动区域间产业互补发展。
培育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对接合作,在产业园区周边合理布局物流配套协作基地,加快物流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联动发展。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运营中心、转运中心,引导宏图物流等传统仓储、运输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经营理念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地物流龙头企业。
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着力发展专用运输、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加快现代化快递园区建设,完善城乡快递服务网络体系,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智慧物流”,在市内重点物流企业中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拉货宝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仓储、转运措施、运输工具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城乡配送等组织模式,减少返空率,提高车辆装载率。
专栏24 现代物流业项目 |
泸州临港物流园、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泸州老窖集团智能物流港项目、四川共筑投资有限公司第三方物流项目、中国物流泸州城市配送物流园项目、泸州港神仙桥物流园、泸州海吉星农产品国际商贸物流园、叙永川滇黔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泸州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园。 |
突出发展商贸服务业
完善商贸体系,促进商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到2020年,商贸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以上。
加强商贸网络和设施建设。建设和培育白塔—茜草商业主中心,城西商务商业中心、城北科技商贸中心、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商业中心,提升“一主三副”城市商业中心体系的支撑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商业网点的功能和布局,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各方面资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促进社区商业设施功能完善,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
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以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挥“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和“白酒产业带”优势,按照“智慧引领+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实施泸州电商发展“1135”工程,打造泸州电商中心、泸州众创智慧港等电商“创业创新”集聚区平台,完善泸州电商功能配套及发展环境,引进国内外电商龙头企业,引导电商产业集聚发展。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加快西南商贸城二期等建设,促进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超市、社区商业的网络集成,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支持连锁经营、农产品直供等商业模式创新,以港口、机场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为平台,积极发展海外直购直销。依托“春酒秋商”为主的各类展会,以会展经济促进批零、住宿、餐饮市场繁荣。
专栏25 商贸服务业项目 |
中国(泸州)西南商贸城二期项目、白塔商圈提档升级项目、佳乐世纪城、天远广场、万诚国际中心项目、步步高城北购物中心项目、泸州进口商品展销中心、泸州市邻家壹佰智慧社区商城建设项目、临港专业市场群。 |
提升发展金融服务业
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发展和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到202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00亿元、2000亿元以上,保险行业保费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
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华夏银行、成都银行、天津银行等域外银行机构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资产评估公司在泸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华西证券、泸州商业银行、泸州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争取设立地方民营银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地方券商、基金公司、商品期货公司。
繁荣发展金融市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华西证券、兴泸水务等优势企业上市和挂牌。到2020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达8家以上,在新三板、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30家以上。以国家发行重点专项债券为契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等债券发行。加快培育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争取“互联网+”项目股权众筹试点,开发“孵化+众筹”功能,支持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健康养老保险、公共安全保险、“三农”保险和民生保险,拓展保险服务功能。
优化金融产业布局。打造以“中国泸州·金融中心”为核心,各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补充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金融中心。依托城西中央商务区,补充完善金融中心功能设施,吸引金融法人机构及其区域性总部入驻,形成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营业、办公及配套商业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业集聚中心和金融资源创新实验区。在产业园区建立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补充的金融综合功能区,引导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审计、法律服务、金融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机构向其集聚,为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建设提供社会服务支持。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
以列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的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快西南医疗康健中心等建设,培育多层次的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医学检验、健康体检、家庭医生、母婴照料、健康保险等多元化健康服务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达标升级,提升社区老年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老年医院、康复疗养机构、临终关怀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养老服务业,加强西南天年颐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健康养老消费市场培育。
专栏26 健康养老服务业项目 |
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养老区(西南天年颐养中心)、泸州市纳溪渠坝生态养老产业基地、泸州市兴泰安康养老院、泸州知青夕阳红颐养中心、泸州祺瑞春秋颐养产业园基地、江阳区福音养老护理院、泸州市松鹤苑托老院项目、江阳区华阳山生态养老中心、龙马潭区居享养老服务中心、西南养老康复中心等。 |
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进一步提升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教育培训业总收入突破4.5亿元。依托泸州市医教园区,整合西南医科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白酒技能、医疗教育、机械装备、文化艺术、电子信息等特色技能培训品牌。围绕白酒产业发展需求,支持泸州老窖商学院申报四川酒业技术学院,加快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与企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早教、幼教、教学辅导、艺体培训等专业培训机构建设。积极发展智慧教育培训系统,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培训等新业态,完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体系。
专栏27 教育培训业项目 |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川南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少岷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西南医科大护理学校新校区、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二期、泸州卫校新校区。 |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加快发展文体产业。坚持“酒+N”文化发展思路,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构建“一园四区”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4+3”(印刷复制、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传媒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广告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天赐泸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演艺集团、绿色印刷集团等文化骨干企业和16户成长性企业,扶持“十强演艺团队”等中小微文化企业。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基地”体育产业格局,重点发展体彩销售、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产业。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制,设立泸州市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组建国有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公司、国有演艺公司。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成立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泸州分中心(川南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搭建“版权公共服务平台”、“版权联合交易平台”、“版权产业聚集平台”三大平台。加强城乡文化市场管理,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构建泸州 “一圈两片”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加快景区、旅游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美食旅游、水上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争创1个国家5A级景区,10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镇旅游功能,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区等设施,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四渡赤水长征丰碑红色文化、长江水上观光休闲、川南龙文化、川黔渝生态“金三角”等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28 旅游文化产业项目 |
文体产业:泸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张坝艺术区、川南影视传媒创作区、川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茜草“三长记忆”工业遗址园区、泸州黄舣美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佳乐世纪城文化创意区、泸州休闲文化古街、泸州高铁城文化娱乐集中区、中国龙舞之乡、泸县龙城文化艺术中心、巨洋电影院线、酒文化主题街区、国窖广场酒文化主题公园、江阳区文化娱乐街区、荔城文化产业园、先滩欢乐谷文化综合体、合江醒觉溪文化街区、古蔺县城市文化活力中心。长江国际足球城、江阳区白招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区、沱江湿地体育公园、龙马潭区两河流域(龙溪河、濑溪河)体育休闲观光带、红龙湖环湖自行车运动基地、黄荆户外休闲运动体验区、音舞诗画剧《天赐泸州》。 旅游产业:泸州老窖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龙桥文化生态园、尧坝古镇、云溪林海旅游度假区、玉蟾山旅游区、佳乐世纪城、方山景区、凤凰湖旅游度假区、法王寺景区等10个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目的地项目、中国酒镇酒庄旅游区、佛宝旅游度假区、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乌蒙山“鸡鸣三省”赤水河风光旅游区、丹山-画稿溪旅游区、洞窝峡谷旅游度假区、太平古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长征红军石厢子会议遗址、护国战争遗址。 |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优化农业布局体系
优化“一带三区”农业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泸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现代农业块状隆起。全面多点建设优质粮油高产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区、高效林竹经济区、特色农业精品区、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农场,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向优势产区和示范园区聚集,“十三五”期间建设农业产业集聚区30个以上。
专栏29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 |
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马潭区走马慈竹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泸县龙桥生态农业示范园、合江县大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纳溪区三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叙永县麻城高山蔬菜示范园、古蔺县马蹄柑橘产业示范园。 |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粮食生产。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新增有效粮食仓容10万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实施粮食稳定增产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收储供应保障能力,提升科学储粮功能和粮库现代化管理水平。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强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精品果业、绿色蔬菜、高效林竹、特色经作、现代养殖等六大传统主导产业;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创意农业展示园和精品农业旅游线路。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300个以上。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6%以上。促进农村工业、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30 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重大项目 |
果蔬项目:“长江大地”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高山蔬菜地生产基地、长江上游特色鲜果产业带、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20万亩鲜食果品基地; 林竹项目:30万亩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林竹资源综合利用、4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 经作项目:50万亩茶产业基地、10万亩珍稀树木和花卉基地建设、35万亩中药材种植与加工、2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 畜禽养殖项目:年出栏生猪450万头能力建设、年出栏15万头肉牛能力建设、80万只肉羊出栏能力建设; 物流加工项目:新增10万吨粮食仓容能力建设、一市四县现代粮食物流园、45万吨竹浆纸、10万立方米竹人造板加工、100万套竹家具和工艺品加工、5万吨竹笋加工、5万吨竹纤维加工。 |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加强水源配置和供水保障。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泸州灌区),规划建设双河水库、土公庙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五小水利”工程,逐步开展农村河塘整治、完善灌溉排水体系,建成一批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各级行政领导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达287万亩。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沃土工程;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16万亩以上。加快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智慧农业全面普及。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实施 “生态泸州、绿色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累计认证“三品一标”350个,优势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覆盖面达85%以上,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40%以上。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显着提升科技支撑体系,巩固完善经营制度体系。
专栏31 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大项目 |
农业基础设施: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双河水库、土公庙水库、玉水水库、关口水库、红岩水库、飞龙潭水库等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五小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117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农业市场体系:泸州市农资农产品集散中心,市县镇(乡)村四级农资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万村千乡示范工程升级改造。 产业融合发展:江阳区农业科技园,纳溪区都市农业示范园,纳溪禅山—合江法王寺竹海生态旅游区,合江县妃子笑观光园、叙永水尾林竹示范园、古蔺护家核桃示范园、泸州(纳溪)竹加工园区、合江县竹木加工园区,合江县法王寺竹林示范园,叙永县江门竹加工园区。 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省-市-县-乡(镇)”四级检测网络。 科技支撑体系:5万亩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粮油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古蔺肝苏 “赶黄草全系产品深度开发”、四川省景盛边城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叙永县年出栏100万只川南黑山羊全产业链科技促进工程”、泸州市容大竹业集团有限公司“林竹产业”、泸州刘氏食品有限公司“刘氏泡菜全产业链的示范”。 经营制度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平台。 风险防范体系: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畜禽疫病监测与控制及基层网络建设。 |
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顺应城乡发展规律和趋势,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构建现代化大都市
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建成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全面融入成渝城市群发展,主动接受成渝双核辐射带动,进一步发挥泸州在成渝城市群沿长江城市带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整合、产业互补、交通互连,推进川南经济区四市一体化发展,建成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中心。
建成长江上游新兴城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顺应长江经济带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江全面开放的发展浪潮,积极承接长江中上游产业转移步伐,加强与全国三大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运中心对接,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区位优势和发展势能,建成长江上游新兴城市。
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发挥泸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城市区位优势,东向引领赤水河地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向引导下游地区辐射大西南,西向促进南贵昆经济区向西开放,形成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动发展轴点,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完善“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
加快城市组团建设。按照中心城区“北进西延、南跨东拓、拥江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一核两副八组团”建设,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壮大县域副中心。加快四个县城建设,形成辐射市域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副中心。培育发展44个基础良好的重点小城镇,健全市域新型城镇体系。到2020年,四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9万人,44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专栏32 “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 | ||
区域和城镇 | 发展规模 | |
中心 城区 | 到2020年,城西-中心半岛组团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城北组团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安宁-石洞组团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高坝组团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1.5万人,泰安黄舣组团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沙茜组团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城南组团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安富组团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 | |
县域副中心城市 | 泸 县 | 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0万人。 |
合江县 | 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5万人。 | |
叙永县 | 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9万人。 | |
古蔺县 | 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5万人。 | |
重点镇 | 玄滩、喻寺、立石、兆雅、况场、云龙、石洞、胡市、双加、特兴、大渡口、分水岭、通滩、黄舣、方山、白节、护国、龙车、上马、天仙、打古、合面、白沙、福宝、九支、望龙、佛荫、大桥、尧坝、先市、江门、水尾、摩尼、马岭、水潦、震东、二郎、龙山、永乐、大村、石宝、水口、太平、双沙等44个重点镇,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 |
有序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形成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的大城市骨架。重点推进“两城三园区”同步发展。加快沱江新城、长江湿地新城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结合沙茜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搬迁、“两江四岸”整治等,推进老城区有序更新。围绕“港产城”一体化总体要求,发挥沿江集聚人口和产业优势,推进高新区、长开区、白酒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引导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建设北部大都市圈
科学编制泸州市大都市圈规划,将泸县、合江纳入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动泸县撤县设区、合江县撤县设市工作,推进沿江沿线城镇资源整合,健全都市圈城镇功能,增强人口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泸县至合江、泸州至合江城市轻轨,构建泸州“大都市”高速交通环线,将泸县、合江纳入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共同形成“金三角”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
图2 泸州市北部大都市圈示意图
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
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要立足区域经济基础好、发展快水平高、交通便利、城镇化进程快、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在集约利用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突破,实现率先发展。纳溪区、合江县要立足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做强产业支撑,做优城镇体系,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成为县域经济中坚力量,实现突破发展。古蔺县、叙永县要充分挖掘发展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方面有较大提升和突破,实现提前脱贫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跨越追赶发展。
专栏33 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
江阳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沱江新城城西综合体、沙茜半岛综合体引领作用,打造白塔商圈版块、方山景区板块等六大服务业版块,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业态。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服务共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打造邻玉白酒文化产业园、江南科技特色产业园、马石工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白酒、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董允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丘陵区县第一名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地位不动摇,力争挤进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10强。 龙马潭区:以长江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西南商贸城、泸州云龙机场、城北枢纽站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临空经济、高铁经济,打造临港专业市场集群和临港综合物流园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全省丘陵县区前6名和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前15名,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 纳溪区:围绕长江经济开发区纳溪临港产业园区、白酒园区纳溪酿酒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化工、白酒、旅游、现代林业、茶业“五大百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化工、酒镇酒庄群落、都市农业、近郊文化旅游等产业。做大做强生态食品加工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等新业态。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50名。 泸 县:发挥环渝腹地区块优势,以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县临港产业园区、泸州医药园区为载体,打造双百亿医药产业集群、双百亿食品产业方阵、双百亿港口产业集群,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40名。 合江县:以长江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强与重庆、贵州等区域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对接,加快新材料、环保产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摩零配件、装备制造等产业聚集,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共建川黔渝合作示范园区。发挥长江、赤水河沿线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加大旅游环线开发,打造川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建设成为重庆都市圈重要的功能性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75名。 叙永县:用好民族地区、乌蒙山区、生态地区、贫困地区政策,加快硫铁矿、煤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烤烟、林竹、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大生态和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发挥“鸡鸣三省”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界商贸物流等产业,努力打造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域县域经济示范县,建成川滇黔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商贸物流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100名。 古蔺县:发挥赤水河流域产业和资源优势,推进“生态畜牧、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山地烤烟”等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白酒、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全国知名酱酒产业带。整合提升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优势,挖掘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红色古蔺”全域旅游产业,争创乌蒙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样板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75名。 |
强化村镇体系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村镇联动的路径,科学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加速城镇和农村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居民点、村镇的综合整治和整体改造,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着力建立以“44个特色重点小城镇、800个美丽新村”为主的村镇体系。依托特色资源、区域交通廊道和经济发展轴,以国家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市级重点镇为重点,从工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服务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加强和完善现有12个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引导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有序集中,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美丽新村。重点建设以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重点的乌蒙新村,以改造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丘区新村,以推进城乡一体、加快产业转型为重点的城郊新村。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建设若干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相对完善的聚居点。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加强市政道路设施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4.5平方米,新增1218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改造城市出入口通道,畅通联接成渝、滇东、黔北通道。加快城市快速路、次干道和支线路网建设,重点建设二环路、长江及沱江滨江路等主要道路。畅通城市交通,加快城区重要通道节点下穿式或立交改造,实施旧城区背街小巷和“断头路”整治,加快已建道路“黑色化”,提升道路的通达性和舒适性。推进沱江六桥、沱江二桥加宽改造、长江六桥等跨江通道及复线桥建设,提升城市组团之间连通性和可达性。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数量1690辆以上,新增400辆以上;城市公交线路达到220条,新增70条以上;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5%左右。优化城市公交路线,构建公交专用道网络,优化红绿灯信号及视频引导系统布局。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建立大型中转换乘枢纽,建成交通换乘站21个,实现城市内部与乡镇公交服务网络的无缝衔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三个区所有乡镇实现公交全覆盖。新建行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15座,改善非机动车、步行及残障人士的通行环境。
专栏34 城市交通体系建设项目 |
城市道路:2017-2020主城区路网道路工程、机场路、空港路、连江路拓宽改造、二环路、大件路一纵三横道路建设项目、长江现代城-柏木溪长江滨江路、蓝田滨江路、纳溪区内部路网等。 立交节点:马屋基、西城一路、机场路北、五顶山、蓝安路、望天龙、蜀泸、滨江路、机场路南、空港路、关口、龙马大道等立交。 城市桥梁:长江六桥、长江二桥、长江五桥、沱江四桥、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沱江二桥加宽改造工程、长江四桥复线桥。 交通站场:五峰巷、体育场、广场车站等9个停车库。 |
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35公里。启动沱江新城城西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统筹城市供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设施布局和综合利用。优化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各类专业管线铺设。
增强城市能源资源供应能力。到2020年,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日,新增20万立方米/日;新增城市燃气管线470公里。实施南郊、茜草等城市水源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完善成品油库和输送管网建设,优化天然气配气站、储气站及管网建设,提升运输、调峰能力。新建城东、安宁、蓝田等输变电工程,协调发展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优化电网结构,大力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加快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配套服务设施。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机制,依据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的规模和人口数量形成布局合理的市政配套设施体系。到2020年,建成动物园1个,建成植物园1个;博物馆达到11个,新建3个;图书馆达到8个,新建7个;文化馆达到8个,新建6个;新建科技馆1个;公厕达到1124个,新建371个,垃圾收集站达到2369个,新建507个,建成城西、城北2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
专栏35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
供水设施:茜草二水厂一期、城市供水管网,南郊二水厂、北郊水厂三期技改工程、中心城区应急水源。 能源供应:泸州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改扩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项目11个,新建(改扩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28个,新建(改扩建)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25个。 地下综合管廊:沱江新城城西综合地下管廊。 |
强化地下空间利用
强化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形成“一核三心、十片多点”的中心联结式布局结构。结合佳乐世纪城、步步高商业综合体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以及老城区旧城更新,进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以发展地下交通设施为主,将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地下,腾出地面空间进行城市绿化。加快人防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到2020年,建设7处地下商业设施,总规模达到14.5万平方米。重点建设11处地下停车场,忠山隧道、沱江二桥北岸隧道、酒城大道东段隧道等3处地下隧道,11处地下人行过街设施。
增加城镇公共服务供给
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优化住房供给,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监管,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扩大租赁补贴覆盖面,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危旧房棚户区3.5万套(户)。到2020年,累计开工14.9万套(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3%以上。
加强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幼儿园达到215所,新增87所;中小学达到70所,新增20所;体育场达到10个,新增6个;三级甲等医院达到6所,三级乙等医院2所;农贸市场达到55个,新增20个,停车场达到805个。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围绕长江、沱江两岸的自然环境和山水脉络,突出山水相依的自然风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两江四岸”风貌整冶,加快长江现代城-柏木溪段、胡市-小市-高坝段等滨江路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加强对枇杷沟、东城老城墙、沙湾古街、宜民古街等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展示。结合山体水体保护,推动郊野公园建设;加强园林科研和推广工作,提升道路绿化和居住区园林绿化建管水平。到2020年,新增城市绿地1142公顷,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8%,城市社区文体广场140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修缮;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0%,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城市公园4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人,新增公园绿地641公顷。
专栏36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学士山公园、倒流河公园、玉带河公园、花果山公园、连江公园、儿童公园、龙涧溪公园、柏木溪长江滨江公园、沱江北滨江公园、沱江南滨江公园、冠山公园等。 城市历史文物保护工程:枇杷沟、朱德纪念馆、东城老城墙、宜民古街、分水古镇、泸州城垣、朱家山东华诗社、龙透关、沙湾古街、宝莲街、报恩塔、川南人民图书馆遗址。 城市夜景工程:“两江四岸”、报恩塔商圈、城北商业中心区、佳乐世纪城商圈、茜草片区夜景工程,城区主要道路、桥梁、景观节点、地标建筑夜景工程。 |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合理匡定城市管理职责,综合设置执法机构,下移执法重心,构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各城市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优化执法力量配置,注重人才培养引进,规范协管队伍管理,改进执法方式,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扩大数字城管系统覆盖范围。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进网格管理,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发挥社区作用,依法规范动员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完善城市管理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立法工作。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以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乡村”惠民工程以及“互联网+”为契机,加快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的智慧城市经济。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四大推进工程,“政务信息化提升、智慧城市综合安全与应急指导调度系统提升、智慧城管提升”三大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智慧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乡统筹”八大智慧民生工程和“信息产业、信息消费、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园区”六大智慧城市经济工程,实现城乡信息化的一体化发展。
专栏37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
“宽带乡村”惠民工程、酒城先锋·智慧党建、智慧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文化”工程、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公共服务平台、泸州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智慧城市众创集中发展区。 |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着力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及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四大试点工作,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突出产业支撑能力,强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显着、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发展有序、带动能力强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每年安排20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基金;设立城市发展投融资机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金额每年递增20%。
采取抓点示范、以点促面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全面展开。市级统筹主抓泸县县城、合江县县城、纳溪区城区和大渡口、九支、云龙三个镇,带动叙永、古蔺县县城及通滩、双加、江门、太平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各区县选择2-3个乡镇或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到2020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将我市建成在成渝城市群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先行市。
专栏38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
基础设施项目:长江经济开发区整体城镇化、沱江新城整体城镇化、国家高新区整体城镇化、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北部核心区整体城镇化、江阳区新型城镇化整体推进、龙马潭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龙马潭区城中村整体城镇化、纳溪区麒麟新城城镇化建设、合江县江北新城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叙永县绕城公路及配套接线工程、叙永县产城大道工程、古蔺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 公共服务项目:龙马潭区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泸县新型城镇化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泸县城西湿地公园建设、合江县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提档升级建设。 特色镇建设:江阳区通滩镇、龙马潭区双加镇、纳溪区大渡口镇、泸县云龙镇、合江县九支镇、叙永县江门镇、古蔺县太平镇等。 |
图3 泸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示意图
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淘汰化工、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加强工业节能。加强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持续深化“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锅炉、汽车、照明等产品和分布式能源。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
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推广绿色建筑,落实星级绿色建筑项目财政奖励政策,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周转量能耗及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显着下降。
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加强公共机构用能管理,开展公共机构照明、用水、电梯、空调系统等节能改造和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十三五”期间,市级和县(区)直机关公共机构节能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节能空调、节能热水器配备率达到90%以上,市直机关和50%以上的市直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和节能量均完成目标任务。
推进商业及民用节能。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
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广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制气项目。进一步做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专栏39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
泸州老窖酒糟利用项目、郎酒酒糟利用项目、煤制气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硫铁矿综合利用项目。 |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总量减排。加快实施水泥、玻璃、燃煤电厂脱硝、脱硫改造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点减排工程。推动油品配套升级,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新车排放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严格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综合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做好固体废弃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辐射环境监管,有效防范各类核与辐射事故,持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
大气污染防治。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探索建立川南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长江、赤水河水质继续保持Ⅲ类,沱江主要监测指标达到Ⅲ类,总磷保持稳定,城市(含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新增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1000吨,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7%左右,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全面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大长江、沱江、赤水河、龙溪河、濑溪河、永宁河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开展重点湖库污染防治,强化出川断面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强化造纸、化工、食品、酿造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大清洁生产实施力度,进一步增强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专栏40 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川南发电公司1、2号机组脱硫脱硝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川南发电公司1、2号机组除尘系统改造项目、泸州市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和小锅炉淘汰。 垃圾污染防治项目: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泸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泸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泸州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合江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项目、古蔺县城垃圾处理场、泸县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合江县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合江县城乡排水一体化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城西垃圾压缩中转站、城北垃圾压缩中转站、绿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置1万吨医疗废物项目、泸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新建废酸、废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水污染防治项目:泸州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工程、泸州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工程、玉带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项目、合江县九支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叙永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泸州市鸭儿凼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泸州市二道溪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泸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增效改造及管网完善项目、污水污泥处置项目、城南截污干管、城东截污干管、龙涧溪截污干管、倒流河截污干管、渔子溪截污干管、合江县城新区污水主干管网工程、永宁河截污干管等。 环保能力建设项目:泸州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环境监管协同能力建设项目、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机动车环保检测平台、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监控预警项目、水环境质量智能监控预警项目。 |
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大力推进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生态红线。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等营造林工程。探索实施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及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抓好森林公园建设和沿江沿河沿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加强生态恢复治理
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到2020年,实现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3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治理750平方公里。加大叙永县、古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治理。加大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土壤地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严格限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引导企业开展中低品位资源、尾矿、煤矸石、冶炼废渣等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做好矿山企业尾矿库闭库后期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重金属排放总量。
专栏41 重点生态工程 |
天保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国有林管护55万亩,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318万亩。 人工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35万亩、长江防护林15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5万亩。 湿地保护:凤凰湖、玉龙湖、黄桷坝水库、锁口水库、红龙湖、纳溪长江湿地等湿地公园建设。 森林公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野鸡坡国家森林公园、大旺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修复治理:叙永古蔺300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1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流域生态治理、古蔺县二郎场镇地质灾害治理、合江县九支镇华剪坝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铬渣场地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开展叙永县落卜片区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古蔺县石屏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 |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综合预警能力建设,建立自然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洪涝等灾害隐患排查,建立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重点推进九支镇华剪坝不稳定斜坡治理、区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等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推进长江、沱江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着力实施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基本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城乡应急设施建设,健全应急协调系统,提高预防和处理消防、干旱、防洪、交通、网络、供电、卫生、突发气象灾害等各方面应急事件处理的能力。
专栏42 防灾减灾重大项目 |
泸州市综合防灾减灾馆、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长江上游防洪治理工程(泸州段)、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整治。 |
建立健全生态保障制度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加强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加快推进江阳、龙马潭、纳溪、泸县、合江等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形成以提供高端服务、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成为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区。统筹推进限制开发区域发展。加快叙永、古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形成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区,保障城市基本农产品供应,构筑较为完善的生态屏障。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域。加强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严禁各类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形成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区,成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产品多样化的承载地。实施分类管理区域政策。建立完善有利于引导科学发展的区域政策措施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的“多规融合”。
强化生态保障制度建设
合理确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省以下环境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交易平台。推动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资源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体系,并终生追究法律责任。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积极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
“十三五”期间劳动力培训达到2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新型就业体制,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支持企业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体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强化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和谐法治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稳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
逐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坚持富民优先,改善收入分配,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定期调整,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分类核定办法,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资机制。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健全最低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制度,继续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实现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无拖欠。依法加强对城乡居民财产权的保护,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高收入企业的收入监管,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慈善事业参与再分配作用。
专栏43 就业和社保服务项目 |
市级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泸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县级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古蔺县、合江县、泸县等6个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15个乡镇就业社保服务站:江阳区南城街道、纳溪区护国镇、合江县白沙镇等15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市本级和各区县建设各类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孵化园。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为主的社会保障基础,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6.9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工伤、失业、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5万人、21万人、19.7万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各类群体规范参保,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健全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和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建立医疗保险报销“一站式”结算平台,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建设,优化落实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异地结算。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配套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统筹规范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加强“金保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支撑、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20年,城镇居民低保补助标准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三分之一,农村低保与贫困线达到“两线合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实现临时救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和分类施保,提高低保家庭中老年人和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低保金发放比例。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补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的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完善临时生活救助机制,加强对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实施“救急难”救助。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加快健全机构、社区、慈善公益“三位一体”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贯彻落实孤儿保障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积极拓展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功能。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贫困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收养和治疗服务。到2020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社会福利院8个、儿童福利院2个、社区福利组织实现全覆盖,新增社区志愿者1万人。
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积极推进社会志愿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大力培育慈善公益组织,完善慈善组织体系和基层慈善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市慈善组织达到30个。建立统一的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慈善行为监管。拓宽慈善事业社会化筹资渠道,抓好福利彩票发行。
专栏44 社会保障体系项目 |
社会保险:“金保工程二期”项目。 社会救助:泸州市救助管理站扩建项目。 社会福利:江阳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泸州市社会福利院扩建工程、泸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建设、合江县社会救助福利院养护楼、合江县儿童福利中心。 |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公办和普惠性民办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0年,全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90 %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新建公办幼儿园64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50所,新增普惠性学位2.25万个。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加快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落实“三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推进残疾儿童少年全纳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确保城镇常驻家庭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建城镇小学初中20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559所,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10所。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普通高中建设,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促进两类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中职在校生达到8.5万人。少数民族待遇县实现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学费。“十三五”期间,新建普通高中3所,改造提升中等职业学校5所。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支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泸州社区大学为龙头,依托各类学校和各种学习型机构,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到2018年,基本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
专栏45 教育事业项目 |
学前教育:新马路幼儿园城西分园、江阳区石虎幼儿园、玉带河幼儿园等10所城区幼儿园。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幼儿园、泸县加明镇罗桥幼儿园、合江县密溪乡幼儿园、叙永县白腊乡高峰幼儿园、古蔺县双沙镇幼儿园等54所农村幼儿园。 义务教育: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分校、江阳区渔子溪小学校、泸州十二中经开校区等20所公立小学。龙马潭区金龙镇官渡学校、纳溪区丰乐镇初级中学、古蔺龙山中学等559个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合江县先滩中学、叙永县江门镇中心小学校、古蔺石屏民族中学等3375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高中阶段教育: ☆普高:龙马潭高中、叙永三中、古蔺三中,迁建纳溪高中。 ☆中职:泸州职业技术学校、合江先市职高实训设施、叙永县职业中学校教学实训基地、纳溪江南职高迁建。 高等教育:西南医科大学新校区三期工程、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改扩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区、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实训基地。 |
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水平
加快健全医卫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十三五”期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2.7人、3人。省、市直医疗机构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县级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其余县办医院达到二级乙等标准,三分之一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中心卫生院,50%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标准,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90%乡镇卫生院建成“人民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00%的行政村卫生室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到2020年,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增加到45%。建设特色优势中医名院,创建国家、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全覆盖。
大力开展全民预防保健工作。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加快构建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叙永县全民预防保健试点经验,在古蔺、合江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建立完善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中医药服务为重点任务的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可持续的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健康信息共享。到2019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群众满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健康信息化管理“五位一体”的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专栏46 卫生健康项目 |
医疗机构: ☆综合医院: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医疗区、泸州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项目、泸州市纳溪区第二人民医院、泸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泸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叙永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古蔺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 ☆中医医院: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项目、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提升工程、泸州市纳溪区中医医院整体迁建、泸县中医医院养生楼、合江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叙永县中医医医技综合楼、古蔺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大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阳区太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马潭区鱼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溪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蔺县古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乡镇卫生院:龙马潭区双加镇卫生院、泸县兆雅镇卫生院、叙永县白腊乡卫生院、古蔺县太平乡镇卫生院等。村卫生室达标建设项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妇幼保健: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江阳区妇幼保健院、泸县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二期工程、龙马潭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古蔺县妇幼保健院扩建; ☆疾控中心: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改造工程、江阳区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龙马潭区疾病中心迁建、泸县疾控中心、叙永县疾控中心、古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 ☆精神卫生:泸州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病人康复楼、叙永县精神病医院、古蔺县精神病医院。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十三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学前教育等适应人口发展新政策的配套机制。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重偏高趋势,建立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工作。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养老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社会福利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等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达标升级,提升老年人社区服务能力。积极拓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法律服务,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培育和发展老年人服务社会组织。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三无”老人、农村五保户等困难老年人的政府托底。到2020年,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7个,农村爱心互助院110个,发展老年人服务社会组织100个,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达到350所以上,所有街道、社区和80%的乡镇、70%的村建立老年体育组织,城市社区老年人协会建会率达到100%、农村社区(行政村)达到80%以上。
专栏47 人口和养老项目 |
人口计生项目: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项目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江阳区茜草街道邻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叙永县叙永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古蔺县古蔺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 托养设施达标建设工程:叙永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合江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等。 |
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消除妇女女童歧视,提高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保障残疾人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促进残疾人健康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设施达标,实施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社区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残疾人事业。
专栏48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服务项目 |
妇女儿童:泸州市妇女儿童中心、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残疾人服务:泸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泸州市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
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泸州市“1+4”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工程,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智慧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健全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形成举办省全运会和全国单项赛事能力,积极发展老年体育;建设覆盖城乡的四级应急广播系统,健全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体系。到2020年,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率达到100%,幸福美丽新村农家(社区)文化院坝、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广播和电视本土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古籍类、戏剧类、石刻类以及古丝绸之路、龙文化、酒文化、伞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振兴川剧百戏工程等重大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立政府扶持文化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完善泸州市文艺创作政府奖。参加和引进国内外经典剧目、重要展演、国家赛事。
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服务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型智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和清朗网络空间。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专栏49 文化事业项目 |
公共文化项目: ☆市级:泸州市体育生态园、全市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大剧院升级改造、泸州戏剧艺术中心维修工程、泸州市市民中心(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泸州市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改扩建、维修工程项目,长江经开区体育中心、长江沱江水上运动集群、沿江马拉松赛道、泸州市古籍保护中心、泸州市档案馆、四川泸顺起义纪念地、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平台、地面数字电视网升级改造工程、6个数字影院。 ☆县级:江阳区图书馆、泸县图书馆、叙永县图书馆、古蔺县图书馆;龙马潭区文化馆、泸县文化馆、叙永县文化馆、古蔺县文化馆;江阳区档案馆、龙马潭区档案馆、纳溪区档案馆、泸县档案馆;泸县龙城文化艺术中心,18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8个镇街中心书屋;131个贫困村广播“村村响”升级改造;22个应急广播传输骨干基站、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250个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扩建纳溪城区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合江县全民健身中心、合江县三江休闲体育公园、古蔺县城全民健身中心。 文化遗产及文艺创作项目: ☆文化遗产:“蜀道”(荔枝道)、“茶马古道”(泸州段)保护、泸州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整体改展、泸州市非遗博物馆(泸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川南自然科普博物馆、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合江县汉棺博物馆、叙永县博物馆、泸县龙桥群保护工程;泸县非遗保护中心、新溪非遗村、叙永县苗、彝文化保护区、叙永县文化保护设施建设。 ☆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一部川剧《报恩记》、一部音乐剧《第一书记》、一部连续剧《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一部舞台剧《茶马古道》、一台对外文化交流精品。 |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泸州实践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谱写伟大中国梦泸州篇章。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看得见”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加快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主题社区(村)建设。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记得牢”工程。宣传弘扬善行义举,打造道德模范、“泸州好人”、“最美人物”、“酒城讲坛”、“坝坝讲坛”系列品牌。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市民接受中华经典的文化滋养。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化“我们的节日”传扬行动。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践行好”工程。积极开展“新四礼”、节俭养德、扶贫济困、“道德讲堂”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志愿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设,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50万人以上。
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坚持“全面全域全民”理念,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宗旨,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着提升,文明创建立体化、网格化、常态化格局基本建成。2017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力争城市文明程度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10位,四个县全部创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强化文明城市创建载体,实施信仰信念、文明素质、基础设施、安全畅通、市场建设、环境优美“六大”工程,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环境卫生整治、便民利民服务、健康保护、党员义工、关爱帮扶体验“六大”行动,公共文明指数、群众幸福指数显着提高,群众满意度超过90%。强化文明细胞创建,继续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新兴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创建力度。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沿线、长江沱江赤水河沿岸联片创建工程,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创建,支持乡村与企业、学校、军民共建文明阵地。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实施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以乌蒙山贫困片区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合广泛力量加快扶贫进程,到2018年,实现全市23.1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精准扶贫
聚焦贫困人口,精准实施“四个一批”脱贫计划,到2018年,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15.5万人,移民搬迁安置7.8万人,医疗救助扶持10.8万人,低保政策兜底12.6万人。
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一批
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帮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支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和定向、订单培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用人单位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建立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农村网点,促进农民依托农产品进网入市实现增收。到2018年,扶持生产和就业15.5万人。
统筹推进移民搬迁安置一批
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对象,有计划地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合理安排搬迁地点,统筹规划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妥善解决移民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着力培育和扶持搬迁贫困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拓宽搬迁安置群众的致富增收渠道。到2018年,在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泸县移民搬迁安置2万户、7.8万人。
提升医疗水平救助一批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制定针对贫困地区的特惠办法,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实际受益水平。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长期慢性病救助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地区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杜绝因病致贫返贫。到2018年,全面实施173个贫困村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实施医疗救助扶持10. 8万人。
强化低保政策兜底扶持一批
加强政策性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编制兜住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把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自愿集中供养。将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差距。到2018年,低保政策兜底12.6万人。
县 区 |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人次) |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人次) |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人次) |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人次) |
泸州市 | 154984 | 78032 | 125715 | 107857 |
江阳区 | 3592 | __ __ | 4731 | 3238 |
龙马潭区 | 2555 | __ __ | 3470 | 2527 |
纳溪区 | 8825 | __ __ | 4838 | 5751 |
泸 县 | 20539 | 2087 | 24567 | 21263 |
合江县 | 31423 | 6875 | 24879 | 28625 |
叙永县 | 40168 | 30735 | 26545 | 21734 |
古蔺县 | 47882 | 38335 | 36685 | 24719 |
专栏50 泸州市实施“四个一批”精准脱贫计划表
实施七大扶贫攻坚行动
着力推进区域扶贫开发,深入实施“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和13个扶贫专项方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步伐。
实施基础设施攻坚
坚持基础先行。大力实施交通攻坚,到2019年,建设贫困村硬化公路1282公里,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水泥路(油路),建设农村渡改公路桥44座,建设渡改人行桥2座,撤除农村客渡码头154座。强化供水保障,到2019年,解决29080户、100155人饮水困难,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达80%。推进电力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到2019年,新建或改造贫困村10千伏线路720公里、低压线路4595公里、变压器1166台;新建基站铁塔及配套100个,新增建设无线基站217个。
实施新村建设攻坚
全面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到2017年,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9171户。以既成自然村落为依托,坚持贫困人口安居、地域文化传承、庭院价值塑造并重,分类分片推进乌蒙新村建设,到2019年,实现全市贫困村乌蒙新村建设全覆盖,整治提升率达75%以上;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2个,培育花果人家、农家乐园、生态渔庄、养生山庄等乡村旅游新业态14个。
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攻坚
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高山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支撑能力和扶贫功能。围绕八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中打造古蔺赶黄草、叙永林竹、合江荔枝、合江金钗石斛等产业基地。到2019年,发展名优水果1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万亩、优质稻基地20万亩;优质肉牛15万头、肉羊30万头、生猪55万头、家禽300万只,基本实现所有贫困村均有各具特色的规模产业,为农户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实施能力提升攻坚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贫困劳动者意愿,大力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实现劳动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传帮带”能力的致富能手、创业青年。到2019年,完成对43700名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公共服务攻坚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到2019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施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切实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完成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到2019年,实现贫困村广播站、文化室、阅报栏、数字农家书屋、群众文化队伍全覆盖,完成电视“户户通”建设11.52万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19440场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3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实施生态建设攻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环境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到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1%以上、贫困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以上、沼气池建设率89.99%、新增植树造林32.5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5万亩。
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攻坚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村级阵地达标工程,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到2019年,把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组织书记建设成为“一好双强”型党组织书记,成为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头雁”。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类配套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形成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专栏51 扶贫攻坚重点项目工程 |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加快推进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突出问题。建设贫困村硬化公路1282公里,完成两河镇-二郎镇、太平镇-水口镇、龙山镇-太平镇、摩尼镇-贵州仁怀、后山镇-水潦彝族乡等贫困地区联网公路建设,实施古蔺县渔湾大桥、文昌阁大桥、田榜大桥、石岗大桥、白杨坪大桥、鄢家渡大桥、牛捆塘大桥和叙永县南门河大桥、水潦铺大桥、两河口大桥、柑子园人行桥、茴香大桥等农村渡改桥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全面贫困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或改造贫困村10千伏线路720公里、低压线路4595公里、变压器1166台;大力实施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工程。 新村建设扶贫工程。以新村建设为综合载体,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9171户,完成乌蒙新村示范点建设23个;投资60亿元、发行项目收益债券2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安置2.86万户、11.2万人;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2个,培育花果人家、农家乐园、生态渔庄、养生山庄等乡村旅游新业态14个。 特色产业培育扶贫工程。突出产业扶贫的核心作用,加快培育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推进茶产业,木本油料产业,赶黄草、金钗石斛等中药材产业,合江荔枝、赤水河甜橙等水果产业;实施乌蒙山区优质食品生产项目、古蔺县农副产品集配中心项目建设;实施肉牛、肉羊、生猪等养殖业的标准化生产,建设叙永10万头肉牛、叙永景盛100万只川南黑山羊全产业链项目。 能力提升扶贫工程。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职业培训水平,提高贫困群众素质能力。实施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工程,实施贫困地区镇村干部帮扶能力提升工程,实施43700名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公共服务扶贫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贫困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182个贫困村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农村敬老院建设工程;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文化惠民等建设工程。 生态建设扶贫工程。实施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村绿化建设、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竹产业配套项目等工程。 |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巩固完善扶贫机制架构,坚持创新推动扶贫,强化扶贫开发保障,显着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完善扶贫开发保障机制
完善脱贫攻坚责任制。优化“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开发责任体系,实施“市县主抓、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机制,推进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把脱贫目标落实到乡、到村、到工作组、到帮扶人。完善扶贫考核和评估机制。落实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加大扶贫绩效考核,严格执行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制度,实施长效扶贫,巩固脱贫成效。完善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扶贫专项资金支出递增制度,确保市、县专项扶贫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确保贫困县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资金安全、项目推进和项目验收等环节的监管,提高扶贫资金和项目投放的精准度。完善定点扶贫机制。以国土资源部牵头联系帮扶乌蒙山片区扶贫为契机,完善工作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做好中央机关单位和省领导、省级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协调,密切工作衔接,落实帮扶措施;深化“五个一”帮扶机制,持续组织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村扶贫,发挥好行业扶贫的引领作用。
创新脱贫攻坚机制
构建自主扶贫脱贫机制。坚持外力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构建农村特殊困难家庭关爱机制。推进贫困地区敬老院、福利院及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创新精准到户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精细化扶贫方案,落实“菜单式”扶持措施,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创新资产增收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等新形式,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信息平台,持续推进“百企联百村”工程,构建社会扶贫力量直通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管道,切实突破扶贫开发的资金瓶颈,实现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推动规划顺利实施,需要激发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新动力,提升民主法治保障水平,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项目和要素支撑,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激发创新驱动持久动力
将创新创业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和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川南航天能源、四川天华、四川长起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和建设北方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泸州高新区”、“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开展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行业试点。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型中小微企业,支持三大园区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力争突破100亿。
专栏52 创新企业和创新工程 |
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培育四川长液、四川长起、四川邦立重机、川南航天能源、四川天华富邦、宝光药业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一批企业创新项目:四川长液“电液比例技术及LBFh16电液比例多路阀研发”,邦立重机 “系列特大型矿用电动液压挖掘机技术产品研发”、 “系列抓料机的专用技术研究”,四川长起“城市环保类专用车辆研究及应用开发” ,泸州长机“双离合器变速器(DCT)用离合器支撑及主转毂”,泸天化“1000吨/年混合丁烯氢甲酰化制戊醛工业中试项目”,郎酒“白酒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及推广”。 |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到2020年,新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突出在工程机械、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固态酿造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产业技术优势,着力构建泸州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医药产业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四川“酒类包装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推动高端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加快高端产业向自主研发跨越。打造国家级先进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基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打造江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农业科技孵化园,着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专栏53 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
创建一批重大创新基地:国家火炬泸州高新区先进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基地,泸州化工园区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泸州高新区江南科技特色产业园。 创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泸州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泸州化工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龙马潭电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合江医药中间体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古蔺道地中药材省级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叙永农产品加工转化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南科技特色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四川省“酒类包装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建一批重大创新中心:泸州医药成果转化中心、泸州医药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泸州新药评价研究中心、泸州国家高新区众创中心。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与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重庆科研院、天津生物所、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到2020年,新增5个对外科技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00项,争取国家、省对外合作支持项目20项,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组建泸州市创新发展战略北京专家顾问团。
专栏54 重大科技创新技术 |
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四川长液“高性能液压件及系统集成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泸州老窖 “窖泥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固态酿造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泸州老窖 “利用川产道地食药材开发养生酒等产品”,泸天化 “2×10万吨/年非光气法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以固态酿造DNA传承为核心,推动固态酿造的国际化进程;以天然气和煤炭为原料,实现合成氨、尿素以及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泡沫等下游产品的技术突破;以液氨为原料生产硝酸并向下延伸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 |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建,实施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主导产业专利数据库等工程。强化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营运,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和投资环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抢抓四川列入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我市军工企业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园区,争创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加快发展航空航天、油气钻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重点发展纤维素醚、有机硅等系列产品,兼顾金属油箱、民用发射药、金属复合材料、氯乙酸、民用发射药等其它民品的发展。强化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和转化,建立军用技术再研发机制,推进重点实验室和重大设施共享、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共建。
专栏55 重大军民融合产业项目 |
军民融合产业园、川南机械厂民品产业园、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一期有机硅装置改造及下游副产综合利用项目、合盛硅业(泸州)西南基地(二期)、北方公司国家级民品纤维素产业基地项目、航天泸州工业园项目、川南航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多级射孔增压装置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页岩气水平井分簇射孔选发技术的国产化及桥塞火药的稳定性研究”、“海洋高端完井装备研究”。 |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到2020年,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个以上、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以上。以三大园区为重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商贸流通创业创新空间等为载体,加快电商产业孵化园(双创园)、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俱乐部和创业创新空间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园区的科技孵化培育体系。加强市、区(县)、园区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机构和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机构)建设。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源数据库,搭建业务经办、信息服务、决策分析平台。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和技术交易转化。
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到2020年,新增中小微企业1万户以上,创业者突破4万人。弘扬和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制定创业创新鼓励政策,设立创业创新引导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投入和项目扶持,健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保值增值”转变,以产权管理为纽带,围绕“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职责。科学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监管;稳妥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全面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组织架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好董事会在重大决策、薪酬考核、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职权,积极推进企业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营层,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融资、转让、并购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的充分流动和股权多元化。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推动骨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全面推动融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造。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切实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全面落实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吸纳、激活、盘活各类民间资本,推进民间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储备,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
建立公开透明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序推进电力、天然气等改革,完善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逐渐建立天然气等市场化定价机制,全面实施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投资主体自主决策、政府宏观调控有力有效、融资方式丰富多元、市场环境公平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正确把握政府资金投向,坚持科学民主公开决策,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流程,强化项目建设和监督管理。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核准项目,精简项目核准前置事项。继续完善重点项目代办服务制度,加强在线审批监管,积极对接社会信用体系,确保监管到位。创新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通过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建立高效运行政府机构。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从严规范管理合署办公机构、政府派出机构、园区管理机构、挂牌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理顺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职责。合理划分市、区、街道事权,加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电子政府建设,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全市各级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审批、资质资格许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权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制度,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简化环节,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联网。依法扩大区县审批权限。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与区(县)事权范围,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
加强农村领域重点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七权”确权颁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自愿退出机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改革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县区域内名优教师合理流动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探索地区大教研、学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快医药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范围,巩固基本药物全过程监管、全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体育管理体制和文化体育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探索医保卡用于健身消费,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新一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构建开放合作新优势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
主动融入海陆双向开放。对接“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沿东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做好与长三角地区和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的合作,进而参与太平洋国际合作,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南向,依托云南国家南向开放桥头堡,加强与滇黔渝、东南亚等合作,融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西北向,对接“渝新欧”、“蓉新欧”等国际物流大通道,拓展与欧洲、中亚的贸易联系,将泸州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上重要物资集散城市,西南内陆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构建开放合作新优势。
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积极引进沿线国家大型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增大出口量。扶持培育本地企业,主动对接俄罗斯、新加坡等沿线国家市场需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进泸州出口企业接收“丝路订单”;提高化工、白酒、机械、劳务等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把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培育成为出口新增长点。抓住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实施的机遇,加大对外贸易等合作。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交流合作。发挥西南医科大学等教育、科研资源优势,鼓励高校、科研企业与沿线国家对接,扩大与沿线国家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在传统医学领域、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合作
对接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三群”建设,依托用好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作会平台,加强与武汉、芜湖、南京、上海等港区园区合作。抓住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机遇,依托“西博会”、“酒博会”、“渝洽会”等平台,围绕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智能电网等产业布局,主动承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展长江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主动参与中下游地区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配套。
深化川滇黔渝区域合作
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成渝经济区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川南经济区规划等为引领,着力构建以高等级航道、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网络。结合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白酒、机械、化工、能源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川南”品牌,建设川南都市经济圈。
推动川渝合作。借助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渝西川东八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平台,推进产业互补合作和市场一体化,加快泸县、合江与重庆协作,争创川渝合作(泸州)示范区。以合江东向开放融入重庆为突破点,推动泸州与重庆的同城化发展。
推进赤水河区域合作。探索完善国家省际交界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设立赤水河区域合作发展国家综合试验区。深入开展川滇、川黔合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酒业、旅游、能源、生态保护等方面合作。加快南向开放通道建设,发挥泸州港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功能,加速融入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接南贵昆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区域互动协作。
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搭建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和区域建设,推动泸州港创建国家水运开放口岸,加快四川泸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推进泸州新机场申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积极争创中国(四川)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泸州片区,搭建长江中上游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引进大型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依托泸州港及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功能,建设粮食、木材、石材等大宗进出口商品市场,打造西南大宗物资集散分拨中心。完成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二期)建设,引导日用消费品回流。加强服务贸易领域引资引技,扩大服务进口,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20年,我市货物进出口总量达到100亿美元。
招引大型出口型企业。招引和承接东部地区机电、汽车配件等出口加工型企业,支持跨国公司在泸州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鼓励外资参与科技研究合作项目,促进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聚集层次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
培育本地外向型企业。培育壮大我市骨干出口企业和中小民营出口企业,扩大化工、白酒、机械等产品出口规模。推动泸天化、北方硝化棉、泸州老窖、邦立重机等企业在境外注册公司和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加快化工、白酒、机械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粮食、石材、木材等物资进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国外设备租赁经营、全球维修等新型贸易。
深入实施依法治市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
大力推进依法执政。完善依法执政方式,加强党内法治建设,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决策评估、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及纠错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
积极推动科学立法。加强立法能力建设,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科学民主的地方立法机制,积极做好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准备工作,力争2016年出台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备案审查率达到100%。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确保到2020年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法治政府。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率达到100%,重大行政违法行为查处与责任追究率达到100%,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综合执法试点城市工作任务,重点在城市管理、城乡规划与建设、农林水利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着力促进公正司法。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依法规范司法人员行为;深入推进审判、检务、警务等公开;加强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对司法的监督;强化司法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律师事务所达到50家以上,职业律师600人以上,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100%全覆盖,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法律服务中心。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全省领先的典型示范单位,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培育公民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
深入推进社会依法治理。依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协作、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全时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健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围绕公共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司法体制改革、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公共安全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成联接省、市、县(区),并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传输网络。实施“技防入户”工程和物联网安防小区试点,推进技防新装备向农村地区延伸。突出重点领域整治,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生产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禁毒、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消防等“民安”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城乡规划建设、信访维稳、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持续推进各领域突出问题攻坚整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落实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地方立法、重大事项决定、监督和选举任免等职权。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加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在人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协商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制定并落实协商年度计划,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更加活跃有序地开展整体协商、重点协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社区民主、村民自治、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引导和发挥宗教界人士、民族人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工作,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做好双拥工作。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从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运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加强党性党规党纪和法治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泸州表达和泸州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弘扬主流价值。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
从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围绕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贯彻省委“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鲜明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认、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突出选好各级党政正职。重视充实熟悉白酒、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等方面工作的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知识和专业结构。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保持合理的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科学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进政绩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推进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计划,每年递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400名。坚持在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培养锻炼干部,每年组织10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加强干部教育培训,5年内将全市各级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围绕泸州经济社会发展举办重点专题培训,每年调训干部300名,分期分批选派200名县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后备干部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积极稳妥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坚持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报告事项“凡提必核”、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实行干部选任全程纪实。深入开展选人用人工作情况专项督查,继续开展“三超两乱”等选人用人问题专项整治,从严开展选人用人责任倒查。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监督,完善谈心谈话、提醒、函询、诫勉制度。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和新任职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性党规党纪和法治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和规矩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抓早抓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持续推进惩贪治腐、正风肃纪,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巩固反腐败成果,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好书记选育计划”,从严抓好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积极选派市县区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强化对第一书记的考核管理和激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大对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2名优秀后备干部。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每年轮训一遍。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和服务群众功能。扩大组织覆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三个有效覆盖”、社会组织领域“三个重点率先”覆盖达100%。推进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面达标。深入推进党建扶贫攻坚行动,助推脱贫奔康。深化“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培树一批示范典型。继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整体提升。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
加强党员发展管理。实施党员发展“四项计划”,加大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员人数少、党的力量薄弱的领域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突出农村优秀青年培养计划,建立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和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每个村(社区)每2年要发展1名优秀青年人才党员。抓好党员教育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党建”。开展党员“双亮”工程,深化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稳妥慎重地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
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加大党建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资金、2000万元村(社区)阵地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党内关爱帮扶资金,各区县每年按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安排党内关爱帮扶资金。稳步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提高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根据每年区县财政收入增幅,同步调整提高村(社区)工作经费。深入落实基层党建“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办法,实行党建工作季度述职制。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战略人才引进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引才入泸行动计划”,大力引进一批发展急需人才。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完善引进高端人才资金扶持、办公场地、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政府奖励等政策,完善户籍办理、子女入学等配套措施。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千亿酒业人才工程、酒城科技英才计划、高技能人才锻造计划,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短缺现状。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加强经管型、科技型、创业型企业领军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链,“定单式”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7.8万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7%,技能人才占全部单位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4%。
搭建人才作用发挥平台。积极组织省市优秀专家人才为全市发展建言献策。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等“柔性流动”方式,为企业发展服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重点对贫困地区开展智力援助服务。
强化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
强化项目支撑
科学包装生成项目。深入研究国家“7+4”工程包、三大战略、六大消费工程以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等重大政策,发挥泸州市项目推进中心作用,力争每年形成“挖掘一批、论证一批、包装一批、生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储备格局。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招投标监管,完善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开工建设、加快建设、竣工投产、加快前期的“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格局,切实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项目土地保障。强化项目土地保障。统筹保障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强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发挥泸州作为国土资源部乌蒙山区连片扶贫联系点的政策机遇与优势,争取部、省土地政策支持,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政策的推进力度,强化土地保障能力。
拓宽项目资金渠道。加强全市财政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争取力度,提高财政服务发展、保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政银企合作,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大重点项目(企业)创新融资工作力度,抢抓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有关政策机遇,扩大融资渠道。发挥兴泸集团等11家融资平台作用,用好泸州纯粮原酒发展基金、工业发展引导资金、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等杠杆,破解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资金瓶颈。
做好其它要素保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合理调度资源,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科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的要素需求。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完善规划支撑体系。抓紧编制实施好市政府确定的21个重点专项(园区)规划,以及相关领域的各类专项规划,做好与国、省《纲要》和上级部门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实现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有机对接,形成《纲要》实施的规划支撑体系。
专栏56 “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序号 | 专项规划目录 | 牵头单位 | 审批 单位 |
1 | 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 市农业局 | 市 人 民 政 府 |
2 | 泸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 |
3 | 泸州市“十三五”酒业发展规划 | 市商务局 | |
4 | 泸州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 市金融办 | |
5 |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市外侨旅游局 | |
6 | 泸州市“十三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 市交通运输局 | |
7 | 泸州市“十三五”开放合作规划 | 市发展改革委 | |
8 | 泸州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 市发展改革委 | |
9 | 泸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 市科技知识产权局 | |
10 | 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 市教育局 | |
11 | 泸州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 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局 | |
12 | 泸州市“十三五”卫生事业和人口发展规划 | 市卫生计生委 | |
13 | 泸州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14 | 泸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 市水务局 | |
15 | 泸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 市环境保护局 | |
16 | 泸州市“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 | 市扶贫移民局 | |
17 | 泸州市“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 市民政局 | |
18 | 泸州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 市质监局 | |
19 | 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 高新区管委会 | |
20 | 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 长开区管委会 | |
21 | 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 白酒产业园区管委会 |
|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把《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细化和分解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之中,明确责任单位、工作重点和进度要求。
建立规划考核体制。完善规划绩效考核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快在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制定综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营造规划实施环境。将《纲要》实施作为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落实“三抓三主动”工作要求,在全市上下形成“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作用,利用各类媒介广泛宣传规划实施,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凝心聚力落实规划的良好氛围,推进《纲要》顺利实施。
1
1.着力六个突破、实现两个率先:“着力六个突破”即在产业发展、投资拉动、城镇建设、开放合作、县域经济、民生事业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2.“51025”重点培育计划:即四川省政府实施的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0个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的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
3.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4.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5.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
6分布式发电:在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发电机组,以满足特定用户需要,支持现存配电网经济运行。
7.分布式储能:通过储能技术将分布式能源转换成为具有相对统一、输出稳定的能量进行存储,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能源系统。
8.智能电网:被称为“电网2.0”,依托集成的、高速双向的通信网络,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
9.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络。
10.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11.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12.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13.电商网:电子商务网站简称,服务电商业务的网络环境。
14.一廊三港七分区:“一廊”指龙港大道产业走廊。“三港”指水港、陆港和空港。“七分区”指水港经济区、装备制造区、综合保税区、临港物流园区、陆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和生态旅游区。
15.一区两园:“一区”即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两园”即江阳区黄舣成品基地和纳溪区大渡酿酒基地。
16.电商“1135”工程:1个目标,以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目标。1个示范,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大体系,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服务配套体系、政策保障体系。5项工程,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创建工程,传统企业“触电”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跨境电商工程,电商大众创新创业工程。
17.新三版:即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指由中国证监会、科技部发起和组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为国家级科技园区非上市科技公司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平台。
18.区域性场外市场: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
19.“9073”养老格局: 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的养老模式。
20.一核两带多基地:“一核”即城市体育产业核心区。“两带”即水上运动娱乐服务带、民俗体育休闲旅游服务带。“多基地”即户外运动基地、汽车露营基地、漂流基地、长江沱江游泳基地、长江国际足球城。
21.文化产业“一园四区”:即根据泸州市文化产业总体布局情况和发展方向,在奥体中心规划建设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在医教园区规划建设川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茜草规划建设泸州工业文化遗址展示区,在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泸州影视传媒创作区,在张坝桂圆林规划建设张坝艺术区。
22.“非遗”两基地:即“非遗”保护基地、“非遗”传承基地。
23.一圈两片:环城市白酒文化旅游圈、古叙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合江原生态休闲旅游片区。
24.一带三区:“一带”指长江现代农业带。“三区”指泸州北部现代农业区、中部现代农业区和南部现代农业区。
25.北部大都市圈:指以泸州市域北部泸州中心城区、合江、泸县(福集)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圈域结构。主要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纳溪区和合江县的大部分区域。
26.两城三园区:“两城”指老城区和新城区(含沱江新城和长湿新城)。“三园区”指泸州国家级高新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
27.一核三心、十片多点: “一核”由白塔-茜草组成的公共服务核心。“三心”城西商业中心、城北副中心、城南副中心。“十片”白塔片区、茜草半岛片区、城北副中心片区、城南副中心片区、城西冯嘴片区、城西新城片区、安富片区、高新区核心区、石洞中心片区和长开区核心区等10个地下空间发展重点地区。“多点”江阳公园片区、南城片区、龙透关路片区、体育场片区、泰安核心区、沙湾片区核心区、未来大道片区、驿通片区、龙南路片区、大驿坝片区、回龙湾片区、麒麟片区核心区、宏达市场旧改片区和七化建旧改片区等14个地下空间开发重要节点。
28.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29. “一站式”结算平台:指参保人员产生医疗费用以后,在就医地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完成各项医疗保险待遇支付。
30.三通两平台:“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31.“1+4”公共文化服务:“1”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
32.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项目 | ||||||
单位:个、亿元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个数 | 总投资 | 十三五期间 投资 | ||
合计 | 1597 | 13828.50 | 9791.39 | |||
一 | 基础设施 | 244 | 1883.33 | 1441.13 | ||
(一) | 交通基础设施 | 82 | 1372.11 | 1013.69 | ||
1 | 铁路 | 7 | 366.10 | 177.90 | ||
2 | 公路 | 55 | 793.03 | 643.43 | ||
(1) | 高速公路 | 9 | 328.80 | 225.30 | ||
(2) | 国省干线公路 | 11 | 156.05 | 131.85 | ||
(3) | 其他干线公路 | 26 | 228.98 | 210.78 | ||
(4) | 农村公路 | 2 | 50.00 | 50.00 | ||
(5) | 客货运站点 | 7 | 29.20 | 25.50 | ||
3 | 水运 | 11 | 114.06 | 103.96 | ||
4 | 航空 | 5 | 48.26 | 38.74 | ||
5 | 交通桥梁 | 4 | 50.66 | 49.66 | ||
(二) | 能源基础设施 | 81 | 193.19 | 158.92 | ||
(三) | 水利基础设施(含农业) | 72 | 262.17 | 214.66 | ||
(四) | 信息基础设施 | 9 | 55.86 | 53.86 | ||
二 | 产业 | 709 | 8087.04 | 5243.71 | ||
(一) | 工业 | 309 | 4265.51 | 2799.88 | ||
1 | 酒业 | 87 | 789.85 | 490.26 | ||
2 | 机械装备 | 25 | 414.51 | 263.82 | ||
3 | 能源(含新能源) | 22 | 393.91 | 241.94 | ||
4 | 化工 | 37 | 1432.05 | 746.36 | ||
5 | 现代医药 | 28 | 459.97 | 377.87 | ||
6 | 智能电网 | 6 | 70.07 | 70.07 | ||
7 | 新能源汽车 | 3 | 120.90 | 113.10 | ||
8 | 智慧城市 | 65 | 213.68 | 211.63 | ||
9 | 其他 | 36 | 370.57 | 284.83 | ||
(二) | 现代服务业 | 296 | 3011.07 | 1781.65 | ||
1 | 文化 | 63 | 393.41 | 247.41 | ||
2 | 旅游 | 84 | 1383.79 | 540.20 | ||
3 | 物流 | 53 | 482.98 | 372.88 | ||
4 | 商贸 | 72 | 644.95 | 551.19 | ||
5 | 养老 | 24 | 105.94 | 69.97 | ||
(三) | 现代农业 | 104 | 810.46 | 662.18 | ||
三 |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193 | 2484.26 | 1916.10 | ||
(一) | 城市基础设施 | 117 | 1576.92 | 1183.08 | ||
(二) | 城市品质提升 | 40 | 279.76 | 217.06 | ||
(三) | 城市民生工程(含安居工程) | 36 | 627.58 | 515.96 | ||
四 | 生态环保 | 54 | 303.46 | 271.04 | ||
五 | 社会民生 | 268 | 584.91 | 479.54 | ||
(一) | 教育 | 66 | 272.89 | 195.23 | ||
(二) | 医疗、卫生 | 38 | 159.53 | 146.65 | ||
(三) | 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 | 119 | 122.91 | 108.12 | ||
(四) | 民政及社会救助 | 39 | 21.63 | 21.59 | ||
(五) | 社会保障 | 6 | 7.94 | 7.94 | ||
六 | 扶贫攻坚 | 21 | 273.15 | 253.83 | ||
七 | 创新驱动 | 40 | 144.35 | 131.52 | ||
八 | 民主法治 | 68 | 68.00 | 54.51 | ||
(一) | 政法基础设施 | 57 | 24.61 | 23.96 | ||
(二) | 公共安全 | 10 | 19.29 | 19.25 | ||
(三) | 社会治理 | 1 | 24.10 | 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