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规划计划_泸州市农业农村局
热门搜索:节能环保产业
您的位置:首页 >规划计划>详细内容

规划计划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泸州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7-07-20 13:42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市第八届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2日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泸州市旅游概述..................................................................4
  一、旅游综合区位概况.................................................................. 4
  二、旅游资源概况........................................................................... 5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8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8
  二、存在问题................................................................................. 11
  第三章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4
  一、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14
  二、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16
  第四章 总体思路...........................................................................19
  一、指导思想................................................................................. 19
  二、发展战略................................................................................. 19
  三、空间格局................................................................................. 21
  四、发展目标................................................................................. 24
  五、发展步骤................................................................................. 24
  第五章 重大任务.......................................................................... 31
  一、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 31
  二、加速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34
  三、推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40
  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46
  五、加强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 48
  六、加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 52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54
  一、环境现状................................................................................. 54
  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4
  三、环境影响和减缓措施............................................................ 56
  四、综合评述................................................................................. 58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59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59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61
  附件:1.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景区品牌
  创建计划表
  2.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旅游交通
  项目实施计划表
  3. 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旅游项目
  建设实施计划表
  第一章 泸州市旅游概述
  一、旅游综合区位概况
  泸州市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区域,是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泸州地处长江、沱江交汇处,素有巴蜀宝地、西南要会、千年商都之美誉。泸州市下辖“三区四县”(即: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总面积为12247平方公里。地理经纬度为东经27°39′-29°20′,北纬105°8′-106°28′,东南与贵州省接壤,西南与云南省相接,西连宜宾市兴文县、江安县,西北与自贡市富顺县、内江市隆昌县相连,东北与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毗邻,距省会成都市240km、距重庆市110km,经321国道距贵阳市430km。
  泸州市对外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已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国道及省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建立。同时,凭借自身地理区位和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优势,泸州跻身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格局中,在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泸州成为川南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泸州是“川南文化旅游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名酒文化旅游“金三角”的中国酒城,也是南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等,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多重区位交通优势。
  高速公路:已建高速公路有纳黔、宜泸渝、成自泸赤高速,境内隆纳高速公路北与成渝高速相连,并拟建广(安)渝泸(州)高速公路,川黔、川渝、成自泸赤高速泸州段两两相交形成绕城环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5公里,里程数居川南第一位。
  铁路:隆黄铁路贯穿泸州南北,成为四川南部出川的重要大通道,在建成渝城际高铁横穿泸州全境,未来将新建渝昆铁路纵向贯穿全境。
  航空:蓝田机场已开通国内十八条航线,在建云龙机场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泸州航空经济加快发展。
  水运:泸州港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国家二级航运枢纽站和长江主枢纽港,是西南地区物资通江达海和水陆联运的交通枢纽,川滇黔航运首港功能突出。
  国道及省道:国道321贯穿泸州三区三县,省道307、308、309西与宜宾市南溪区、江安区、兴文县相连,东与重庆市永川区,贵州省赤水市、仁怀市相通。
  二、旅游资源概况
  (一)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
  泸州境内为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性的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地质地貌丰富,有喀斯特溶洞地貌、丹霞地貌景观,江河湖瀑密布,森林覆盖率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境内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东部和南部受局部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境内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毫米~1184.2毫米,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泸州全境呈现复合型综合自然环境格局,造就了境内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自然山水田园景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传承着酒城泸州的千年文脉,共同形成了泸州旅游资源体系。
  (二)“五色”旅游资源组合分布
  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独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风光景色秀丽宜人,乡土民俗风情浓郁多彩,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组合优越,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三农资源及新型市场化服务资源等类型,涵盖了名酒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三农文化等多元文脉。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众多,面积较广,约1400平方公里,占本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多。旅游资源禀赋呈现出以白色名酒旅游资源、绿色生态山水旅游资源、红色革命旅游资源、金色历史旅游资源、彩色乡村旅游资源为特征的“五色”旅游资源支撑格局。其中,白色名酒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泸州老窖”、“郎酒”两大中国名酒及200余个知名白酒品牌资源承载的泸州酿酒历史和生产文明,与泸州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匹配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泸州独特的名酒文化旅游资源。绿色生态山水旅游资源以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黄荆老林省级旅游度假区、乌蒙大峡谷、张坝桂圆林等为主,其中黄荆老林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被誉为北纬28 度线上最后的“处女地”。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以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泸顺起义旧址、护国运动文化园区、朱德旧居陈列馆等为主,其中,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泸顺起义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名录。同时,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还是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重点景点。金色历史旅游资源包括了古镇、民俗、宗教、艺术等历史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方山、法王寺、玉皇观为代表的寺观佛塔,以春秋祠、龙脑桥为代表的木雕、石刻,以福宝古镇、尧坝古镇、太平古镇为代表的明清古镇,以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及传统手工艺。彩色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各类特色休闲农业、田园景观、幸福美丽乡村以及旅游土特产品,如江阳醉美江湾、董允坝现代农业园、纳溪花田酒地、双沙画里乡村、启玉葡萄园以及泸州桂圆、合江荔枝、纳溪枇杷、特早茶、古蔺赶黄草、岩峰糖等组成的乡村旅游特色资源。五彩的特色旅游资源禀赋与组合,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泸州市旅游业围绕市委、市政府和《泸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泸州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贯彻全省旅游“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重点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执法与行业管理,积极开展宣传促销。在经济转型发展和旅游投资压力不断增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全市旅游业仍保持快速稳健发展态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多元化,旅游产业规模日趋扩大,旅游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一)旅游经济加速增长
  全市旅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262.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08亿元;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3257.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3.07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58%和283%,旅游经济收入在全市产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前导产业,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表2-1 2010—2015年泸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泸州市游客规模(万人/年)增长率(%)旅游收入(亿元)增长率(%)
20101262.3526.266.0819.8
20111320.324.684.0627.2
20121533.6516.2106.0426.2
20132111.6537.7143.0334.9
20142539.6720.3183.8528.5
20153257.9828.3253.0737.7


  
       (二)旅游业配套要素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旅行社等旅游配套服务加快发展。其中旅游住宿企业从2010年全市星级宾馆(饭店)2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5家,三星级以下13家),到2015年星级宾馆(饭店)2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6家,三星级以下11家)。全市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8家,旅行社28家,旅行社分社20家。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
  在精品景区创建奖励机制的推动下,全市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加快推进。2010年全市有A级旅游区14个,其中4A级1个,3A级5个,2A级8个。到2015年底,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8个。“十二五”期间,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张坝桂圆林、纳溪天仙硐景区、花田酒地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凤凰湖水利风景区和清溪谷水利风景区创建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加快推进,玉蟾温泉、云溪温泉、欢乐派海滩公园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营,黄荆老林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酒镇酒庄、凤凰湖等景区大力完善旅游度假设施。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县)2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29个,同时,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加快推进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古蔺富民村、叙永西溪村、合江回洞桥村被纳入“十三五”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录。
  (四)旅游市场开拓成效显着
  “十二五”期间,编制了《泸州市都市圈酒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泸州市旅游市场营销及品牌策划》。市、区县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制作旅游地图、旅游宣传册、旅游指南、旅游宣传片等各类旅游宣传制品,并通过专题推介、节庆造势、媒体宣传、网络营销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立足泸州本地客源市场,积极开拓以成都、重庆为主,延伸到川滇黔渝区域的客源市场,并积极探索与周边旅游城市建立资源共享、市场互送的旅游合作机制,取得了显着成效。
  (五)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旅游执法监管工作、旅游质量提升活动,加大涉旅企业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各景区景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通过开展服务质量竞赛活动,加大行业服务标准监控力度,旅游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旅游市场核心吸引力不强
  泸州市旅游资源遍布全境,过去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在泸州城市形象和酒文化品牌塑造上,确立了“中国酒城·醉美泸州”的品牌形象,初步彰显和反映泸州传统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品牌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游客的选择逐渐向远离城市的区域转变,全域旅游目的地成为市场新宠,过去将单一酒城文化品牌作为泸州旅游市场的核心吸引力,已不符合现代全域旅游客源群体的主流消费价值取向,也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无法博得现代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客源群体的青睐。旅游产品供需结构与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协调,已成为全市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二)缺乏具有示范带动性的精品旅游景区
  从当前全市优势旅游资源向现代市场产品开发与服务转换来看,仍缺乏具有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精品旅游景区支撑,现有景区以泸州老窖景区、张坝桂圆林景区、黄荆老林景区、花田酒地景区等为主,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等级精品旅游景区,现有景区的综合示范带动效应不强,无法实现全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三)市域旅游交通组织体系尚未建成
  旅游交通瓶颈是制约当前泸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市域旅游交通主要是依托城际、城乡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全市旅游资源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布局,且旅游资源富集区远离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生态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边缘山区,部分景区与所在城镇之间交通进入性差,景区与景区之间旅游交通连接不畅,景区内部景点与景点之间断头路较多,旅游环线尚未建成。现有全域旅游道路交通组织体系不完善,不仅限制了市场投资主体对新兴旅游景区的资本进入,增加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投资成本,也极大的限制了旅游市场客源消费的进出。
  (四)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
  泸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还有不少高品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不够好,缺乏具有区域市场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同时,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和精致化等方面,市场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还不到位,游客满意度还比较低,全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进程较缓慢。
  (五)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
  目前,泸州缺少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投资主体、旅游管理运营主体和大型旅行社。现有旅游经营主体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业态,市场整体活力不足,旅游经营主体对旅游产业链开发与建设不到位,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第三章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泸州市旅游业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旅游业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一)国家政策利好迎来旅游的“黄金发展期”
  新常态下旅游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旅游业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黄金期”。从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3年《中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国旅游产业加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指导旅游发展的“515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一系列举措表明了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引领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黄金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泸州市旅游产业必定要抓住国家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市旅游业的二次创业与跨越式发展。
  (二)国家战略实施带来旅游区域合作“战略机遇期”
  在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建设等区域战略推动下,在全省“十三五”旅游规划中,泸州被纳入“长江旅游经济带”和川南旅游经济区。川南旅游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是结合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多方面推进川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2010年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全面启动,2011年四川旅游局和重庆旅游局联手打造“成渝旅游经济示范区”,同年“川南旅游联盟”成立。泸州市凭借综合区位优势,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战略机遇期”。同时,“十三五”时期,是泸州全面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全省“多点多极”战略,推进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加强与周边城市及省市旅游发展合作,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泸州旅游业要积极抓住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主动出击,利用好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占领一席之地。将旅游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对外开放、区域合作、地方消费、改善民生、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泸州开展区域合作的产业新抓手和新引擎,有望成为泸州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新纽带和产业桥头堡,并在全市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国家、省上更大支持。
  (三)“铁公机”交通体系形成助推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5年,成渝经济区将实施8个城际铁路项目,4个项目在四川,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成自泸城铁”(成都—新机场—自贡—泸州城际铁路)全长约220公里,线路从成都延伸开,途经位于简阳的成都新机场,最终经自贡到达泸州。规划中的“渝昆高铁”也将在宜宾和泸州设站,未来,泸州将彻底终结不通铁路客运的历史。同时,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泸州旅游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高铁”两高时代,泸州旅游将迎来自驾游和城际高铁大众游的发展机遇。泸州现有的蓝田机场已开通十八条国内航线,新建的云龙机场投用后,10年内将成为旅客吞吐量超过300万人次的大型国际机场,泸州旅游市场的半径进一步扩大。同时,泸州市将编制《泸州市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市域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和交通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市域内部旅游交通瓶颈现状。内外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将助推泸州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四川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增长极和川滇黔渝区域旅游组织中心城市。
  二、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
  泸州市旅游业转型升级重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面对当前旅游产品消费类型由传统观光向现代观光、休闲、度假并存的趋势转变,旅游产品消费层次向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由于泸州市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基础投资薄弱,缺乏一批功能结构合理、地方特色突出、设施配套完善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结构明显滞后,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亟待加强;二是旅游产业融合的转型升级。当前泸州市旅游产业链建设处于初级建构阶段,在“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互联网、文化、教育、体育、农业、林业、工业、商业、运输等产业的融合尚未完全形成,旅游跨行业、跨领域融合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旅游发展空间的转型升级。泸州市作为川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过去全市在旅游竞争力塑造上是以景区为中心,面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全域多元资源禀赋优势,未来旅游发展的重心将从单一景区到全域景区逐步转移,实现泸州旅游发展从单一向多维、局部向全域空间转型升级的任务任重道远。
  (二)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势急迫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经成为适应新常态的战略举措。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已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以改革促创新,尤其是旅游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旅游业所呈现的“大综合”产业特征,目前单一旅游主管的统筹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范围有限与大综合产业性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旅游资源部门、地区分割和旅游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需要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等。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当前旅游转型发展中的急迫任务。
  (三)区域产品同质化和市场客源竞争加剧
  过去五年中,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各类涉旅强旅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在旅游政策形势利好、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区域经济发展强劲的驱动下,泸州市及周边地区旅游业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新一轮区域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产业要素竞争加剧。在区域旅游资源与大众产品供给上相对同质化的情况下,蜀南竹海已经成为川南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赤水、武隆等世界级品牌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泸州周边城市大多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并随着未来川南旅游区、长江旅游经济带、南丝绸之路、川滇黔渝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在泸州市和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中,泸州市表现出明显的弱势。未来五年,泸州市旅游业面临着区域产品同质化和外部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的双重挑战。
  第四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长江经济带”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深度实施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大思路、大开放、大合作”的发展思路及“重点突破、打造亮点、形成热点、做点串线、提质增量”的发展路径,以规划策划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大引强为抓手,以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为支撑,以完善政策措施为保障,加快推进泸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泸州建成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战略
  (一)创新驱动战略
  响应十八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号召和四川省旅游“多点多极”发展思路和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创新体制机制、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寻找泸州旅游发展的新抓手、新举措,推进泸州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全市经济转型的新常态,实现全市旅游产业全域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生态引领战略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理念,泸州境内山水生态环境优越,保存了北纬28度广阔的原始森林,是泸州天然的自然生态遗产,也是新时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基底。规划以自然生态保护为核心,按照绿色、低碳、环保旅游发展理念,优化全市山水生态格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山水生态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和健康旅游品牌,引领全市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三)“旅游+”战略
  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泸州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城乡商业、体育运动、医疗保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影视制作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实现旅游业跨界联姻和互促互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四)城乡共进战略
  将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作为两大发展主线,主动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发展目标,将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全市旅游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新型旅游城市、旅游名镇名村和旅游扶贫示范村,推进全市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五)区域合作战略
  对外主动融入川滇黔渝区域旅游圈、长江旅游经济带和南丝绸之路旅游线,对内协调处理各区县的行政关系,加强县域旅游发展合作,强化景区与景区、产业与产业有机融合,破解利益格局固化、旅游资源属地格局等问题,推进市场主体一体化,形成对外开放融合、对内统筹融合的区域融合新格局。
  (六)精品倍增战略
  依托泸州旅游资源禀赋,努力打造一批精品龙头景区,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精品线路,塑造泸州旅游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以精品景区带动精品产业,形成泸州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三、空间格局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旅游业发展将以“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为主题,紧紧围绕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以“提升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特色旅游村镇、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构建精品旅游环线”为主线,推进全市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整合市内旅游资源、对接外部旅游线路与市场,构建全市“一圈、两片”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一圈即“环城市休闲旅游圈”、两片即“福宝生态旅游片区、古蔺—叙永红色生态旅游片区”)
  (一)环城市休闲旅游圈
  1. 位置与范围
  位于环城市“两江四岸”近郊区域,涵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及合江县的西部。
  2. 发展思路
  以泸州市主城区为中心支撑,长江、沱江为纽带,厦蓉高速、成自泸赤高速和宜泸渝高速为骨架,立足环城市“两江四岸”及近郊区域,涵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及合江县西部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按照“景城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两江四岸建设,突出老窖旅游区、泸州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张坝桂圆林、沙湾古镇文旅综合体、中国酒镇酒庄、方山、龙城文化旅游区、长江湿地公园、宝莲古街、学士山、龙溪河—芙蓉岛生态旅游带等建设。促进中心城市旅游产品服务的提升,形成完善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强化泸州市域旅游发展的中心地位,增强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服务平台,打造中国酒文化特色旅游城市。同时,积极培育环城市周边文、农、林、旅产业融合,构建环城市休闲旅游经济圈。
  (二)福宝生态旅游片区
  1. 位置与范围
  位于合江县东部的福宝森林公园片区。
  2. 发展思路
  依托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福宝古镇,整合玉兰山、天堂坝和自怀山的生态资源,以“生态福宝,人文古镇”为主题,生态与文化融合创新为主线,开发民俗小镇休闲、森林避暑度假和生态观光体验项目,打造大福宝生态旅游景区,构建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旅游产品体系,并加强区域内外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尤其是北连重庆四面山、南接贵州赤水的旅游大交通,形成福宝古镇—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玉兰山—天堂坝—自怀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和四面山—福宝—赤水精品生态旅游线,打造泸州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古蔺—叙永红色生态旅游片区
  1. 位置与范围
  位于泸州南部,主要是古蔺与叙永区域,涵盖黄荆老林、太平古镇、画稿溪—丹山、乌蒙大峡谷、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重点景区。
  2. 发展思路
  随着泸州境内高速公路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南部区域旅游交通瓶颈打破,区域森林生态、山水地质、山地气候、红色历史、民俗乡村及川滇黔区域边际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潜力不断突显,以山水生态和红色文化为核心,突显乌蒙山、赤水河地缘旅游市场品牌,按照“点—线—面”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内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市场对接,重点打造黄荆老林、太平古镇、画稿溪—丹山、乌蒙大峡谷、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精品景区,建设环赤水河旅游交通廊道,盘活和带动南部区域乡村、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存量。同时,按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富民兴农的总体思路,将区域农业转型、农民就业和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田园花海观光、民俗娱乐、民宿度假、乡村自驾体验等特色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大当地农特产品的旅游商品转化和开发力度,促进乡村生态产业转型发展,实现旅游脱贫攻坚和“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按照《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规划》对泸州在川南旅游经济区中的总体部署,加快泸州综合区位优势向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势转变,推进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建设,在川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制高点。进一步提升“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旅游品牌影响力,将泸州打造为川南酒文化休闲旅游城市、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20 年旅游接待量达4499.17至5012.86万人次,年均增幅达10%-12%;实现旅游总收入701.33至808.59亿元,年均增幅达25%-28%。
  表4-1 经济目标指标预测
  

游客量预测旅游综合收入
时间(年)平均增长率(%)游客规模(万人次)平均增长率(%)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201420.32539.6728.5183.85
201528.33257.9837.7253.07
201612103485.763373.002825301.220287.26
20173689.053580.30385.56359.08
20183996.223718.33493.52448.85
20194475.774090.16631.71561.06
20205012.864499.17808.59701.33











  (二)具体目标
  1. 市、区(县)旅游品牌建设
  按照中国白酒“金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努力将泸州建设成“中国酒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努力创建2个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按照“农旅融合”、“互联网+旅游”模式,新创建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1个省级智慧旅游示范区,并成功建成1个省级旅游强区。具体如下表:
  表4-2 市、区(县)旅游品牌建设目标

主要类型市、县选择
中国酒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泸州市
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纳溪区、古蔺县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泸县、江阳区
省级旅游强区纳溪区
省级智慧旅游示范区纳溪区


  2.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努力建设泸州市一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1个,纳溪、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各建1个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按照《泸州市旅游交通专项规划》近期旅游交通建设内容,全市改造、新建旅游公路、旅游风景廊道、绿道等旅游交通线路150公里以上,建成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1个。
  3. 中心城区建设
  努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在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新城区培育商业步行、风味小吃、养生保健、旅游商贸等类型的4条特色旅游街区,2个大型旅游购物中心,2个游客服务咨询中心;开发旅游纪念品6种以上。
  4. 旅游景区建设
  加快精品、特色旅游景区建设,努力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森林(生态)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石漠化公园、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2个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表4-3 重点景区建设目标
  

主要类型依托景区
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泸州老窖旅游区、太平古镇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景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福宝景区
国家石漠化公园叙永
国家湿地公园泸县玉龙湖、叙永黄龙湖、合江锁口水库
国家森林(生态)公园方山森林公园、红龙湖森林公园、古蔺野鸡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宝景区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张坝桂圆林
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云溪温泉、凤凰湖、玉蟾山、画稿溪—丹山景区、福宝景区、龙桥文化生态园、法王寺景区、方山景区、尧坝古镇、乌蒙大峡谷景区、护国文化旅游区、古蔺青龙洞旅游区、箭竹大黑洞景区
国家3A旅游景区道林沟景区、双沙画里乡村、龙洄酒庄、欢乐派海滩公园、纳溪太山研学旅行基地、玉龙湖、江门古寨、九狮景区、普照山景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酒镇酒庄旅游区、画稿溪—丹山景区
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古蔺县
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叙永西溪村和堰塘村、古蔺富民村和原林村、合江县回洞桥村


  5. 宾馆饭店建设
  促进星级饭店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建设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宾馆饭店 3 家以上,三星级宾馆饭店 8 家以上,促进社会宾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城市旅游和全域旅游需求。
  6. 旅行社建设
  努力培育旅行社做大做强,鼓励旅行社发展门市并发展OTA(在线旅行社),鼓励旅行社积极参与泸州地接业务。组织开展旅行社导游员培训300人次以上。
  7. 旅游村镇建设
  努力建成15个特色旅游镇(街道),14个精品旅游村寨,其中古蔺富民村和原林村、叙永西溪村和堰塘村、合江回洞桥村分别建成省级旅扶贫示范村,合江尧坝镇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表4-4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
  

特色乡镇精品村寨
丹林镇、黄舣镇、大渡口镇、福宝镇、尧坝镇、分水岭镇、白节镇、二郎镇、天仙镇、叙永镇、立石镇、石桥镇、玉蟾街道、太平镇、双沙镇泸县龙桥社区、纳溪乐道街村、古蔺富民村、古蔺茶园村、古蔺原林村、古蔺香楠村、古蔺平丰村、古蔺团结村、叙永西溪村、合江回洞桥村、叙永海涯彝族村、叙永石坝堰塘村、龙马潭慈竹村、龙马潭走马村


  8. 旅游经营户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旅游景区(点)开展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项目经营,鼓励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和森林人家、休闲农庄、花果人家、民族风苑、渔家乐等精品新业态。旅游发达区县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以及旅游新业态、乡村民宿等不少于80家,其他区县应不少于40家。
  9. 旅游线路建设
  努力建成主题精品旅游线路7条,分别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文化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经典旅游线”、“世界遗产主题旅游线”、川南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线”、“美丽乡村自驾旅游线”、“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线”、“长江水上风情旅游线”;努力打造3条特色旅游风景廊道(长江、赤水河、环画稿溪),建成3条特色景观绿道(泸州城市滨江绿道、桂圆林田园绿道、福宝森林绿道),建设若干条徒步游径道(福宝、黄荆老林、丹山、方山、乌蒙大峡谷、玉蟾山、大旺竹海以及各乡村旅游景区)。
  五、发展步骤
  (一)2016年—2018年
  到2018年旅游接待量达37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以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智慧旅游示范区1个;建成泸州市一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1个,区县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2个,全市改造和新建旅游交通线路100公里以上,建成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1个;建成泸州智慧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泸菜酒街、风味小吃、商贸休闲、养生保健4条特色旅游街区,1个大型旅游购物中心,2个游客服务咨询中心;开发旅游商品4种以上;启动创建国家 5A级旅游景区 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3A旅游景区5个,国家森林(生态)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新建成四星级宾馆饭店2 家,三星级宾馆饭店5 家,二星级宾馆饭店 8家。建成特色旅游村(镇)5个,发展农家乐及新业态经营户200家;努力建成主题精品旅游线路3条,建成旅游风景道1条、景观绿道2条、徒步游径道5条以上。
  (二)2018年—2020 年
  到 2020 年旅游接待量达4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700亿元以上。将泸州市建成中国国际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建成1个省级旅游强区,建成区县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3个,全市改造和新建旅游交通线路50公里以上;新建1个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开发2种以上旅游商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 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生态)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建成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宾馆饭店1 家,三星级宾馆饭店3家,二星级宾馆饭店4家,建成特色旅游村(镇)7个,发展农家乐及新业态经营户200 家;努力建成主题精品旅游线路4条,建成旅游风景道2条、景观绿道1条、徒步游径道6条以上。
  第五章 重大任务
  一、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
  “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化,力争新创建一批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将泸州创建为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品牌影响力,打造提升一批新的国际品牌、精品景区。全市继续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打造12个精品旅游景区,建设30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4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打造7条特色旅游线路项目,实现精品带动、重点突破、旅游扶贫、全域联动的旅游项目建设格局。
  (一)精品旅游区建设
  1. 泸州老窖旅游区
  2. 黄荆老林旅游区
  3. 太平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区
  4. 福宝原生态旅游区
  5. 中国酒镇酒庄—凤凰湖旅游区
  6. 方山休闲养生旅游区
  7. 画稿溪—丹山生态旅游区
  8. 沙湾古镇旅游综合体
  9. 长江生态湿地公园旅游区
  10. 法王寺佛教文化旅游区
  11. 乌蒙大峡谷—石厢子红色旅游区
  12. 尧坝古镇旅游区
  (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1. 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目的地项目
  2. 太平古镇—二郎名酒名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3. 黄荆老林国家公园一期项目
  4. 福宝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5. 乌蒙大峡谷—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旅游区项目
  6. 长江湿地公园休闲旅游项目
  7. 画稿溪—丹山旅游区开发项目
  8. 沙湾古镇旅游综合体项目
  9. 方山景区整体开发项目
  10. 法王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11. 尧坝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12. 凤凰湖休闲旅游项目
  13. 云溪林海温泉度假旅游项目
  14. 大玉蟾山旅游度假区项目
  15. 天仙硐文化生态旅游园区项目
  16. 学士山旅游开发项目
  17. 龙溪河—芙蓉岛生态旅游项目
  18. 黄龙湖旅游区项目
  19. 金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20. 分水董允坝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21. 九狮山康养休闲旅游项目
  22. 特兴-长安乡村旅游项目
  23. 玉龙湖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24. 道林沟生态体验旅游项目
  25. 青龙洞地质探秘旅游项目
  26. 分水罗汉林避暑度假旅游项目
  27. 江门桃花坞旅游度假区项目
  28. 水口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29. 古蔺箭竹大黑洞旅游开发项目
  30.“最乡村、醉田园”乡村旅游项目
  (三)旅游精准扶贫示范建设
  泸州市的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作为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区的重点县,也是全市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区域。按照“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扶贫五年行动计划》,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以旅游为导向,以“农、林、文、旅+扶贫”融合创新为路径,加快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攻坚任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大力开展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国家、省级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开发一种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向全市贫困县推广实施,在“十三五”实现脱贫、摘帽。全市旅游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如下:
  1. 古蔺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
  2. 古蔺大寨富民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3. 叙永西溪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4. 合江回洞桥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四)特色旅游线路产品
  联动周边市州,统筹整合重点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川江水上精品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推出白酒文化、世界遗产等主题旅游线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以经典品牌景区为龙头,以线路统筹整合若干有特色的小景区,科学组织游览线路和时空节奏,完善旅游要素,推出一批多主题、多日游旅游特色线路,重点推出以自助、散客为出游方式的“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等短线旅游产品。
  1. 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
  2. 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线
  3.“长征丰碑”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
  4. 世界遗产主题旅游线
  5. 川南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线
  6. 长江水上风情旅游线
  7. 全域美丽乡村自驾旅游线
  二、加速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立足现有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体系,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低空飞行体验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和复合化发展,加速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
  依托泸州“两江四岸”城市地理格局,围绕“中国酒城”城市景观建设,以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为基准,加强城市公园、长江湿地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精品包装城市人文景区景点,深入实施主城区风貌改造和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增加城市动态文化意蕴,突出酒城夜游景观氛围,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旅游产品。
  依托泸州全域自然山水生态、丹霞溶洞地貌、历史名胜古迹、乡村田园风情,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突出资源品质特色,以长江、沱江、赤水河、玉龙湖、红龙湖、凤凰湖、黄荆老林、福宝景区、道林沟、玉蟾山、方山、普照山、画稿溪—丹山、青龙洞、福宝古镇、张坝桂圆林、龙桥文化生态园、尧坝古镇、法王寺、太平古镇、双沙画里乡村、龙爪湖、大黑洞和水口龙塘瀑布等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交通条件,健全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现代观光旅游市场需求的自然、人文、乡村精品观光旅游产品。
  (二)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围绕着全市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全市自然山水格局为背景,以快速发展的休闲度假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城市休闲度假、森林休闲度假、温泉休闲度假、古镇休闲度假、乡村休闲度假,加快全域休闲度假资源开发。重点发展以城市休闲度假综合体为主导的城市休闲度假产品,以福宝、黄荆等为核心的森林养生度假产品,以玉蟾山温泉、云溪温泉为支撑的温泉康养度假产品,以福宝古镇、尧坝古镇、太平古镇为特色的古镇休闲度假产品,以花田酒地、黄舣醉美江湾等为主的乡村田园休闲度假产品。完善旅游休闲度假服务设施,丰富度假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休闲度假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打造泸州多元化、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通过加快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符合大众休闲需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包括城市、乡镇、村社休闲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休闲设施多功能化发展,推动旅游和城乡居民休闲的融合发展。
  (三)创新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依托泸州“中国酒城”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全市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整合名酒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龙文化等文化旅游载体,以国宝窖池、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太平古镇、龙桥文化生态园、法王寺、尧坝古镇、二郎名酒名镇等文化旅游景区为重点,通过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和消费空间。如在泸州老窖景区和郎酒园区建设“酒文化体验园”,建设一批特色创客基地等,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娱乐性、科普性较强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尤其是酒文化体验产品的开发,夯实“中国酒城”文化品牌的旅游价值。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复兴,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收入。
  (四)积极发展专项旅游产品
  加快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为主导的康养旅游产品。泸州市有着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康养旅游将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市场需求巨大。以泸州中医药文化为支撑,重点发展智慧、绿色、有机健康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城市智慧康疗、养老旅游综合体、生态康养(养生、养心、养性、养颜)旅游景区,乡村绿色、有机果蔬和中药材供应基地,整合资源,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创造市场,加快泸州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产品。紧抓国家、四川省大力推动水上旅游产品发展的有利形势,主动融入长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打造长江水上旅游产品,建设主城区“两江四岸”旅游码头,开辟泸州境内长江旅游航线,支持高端游艇发展,推进长江、沱江沿岸一批游艇基地建设,促进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大力发展低空旅游产品。按照全省积极发展低空旅游的要求,依托泸州全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优势,以合江、古蔺两县规划建设的通用机场为支撑,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旅游线路。重点在合江、叙永、古蔺区域,依托核心景区和城镇,建设低空飞行停机坪和热气球起降点,提供低空旅游产品服务。
  另外,进一步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丰富展示手段和体验内容,将红色旅游和青少年研学、党员学习、干群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名人踪迹的开发,加大博物馆等现代文化场所开发利用力度,形成良好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优势,挖掘传统商业、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文化资源,加大整合开发力度,以民俗旅游发展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以旅游扶贫为契机,积极发展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化、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五)加快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联动自贡、内江、宜宾,大力发展高铁旅游、自驾车旅游、水上观光休闲旅游、特色乡村旅游等产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大川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培育一批城市(城镇)、山地、乡村、湖泊、温泉、阳光休闲、产业特色旅游目的地。将老窖旅游区打造成为中国酒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将合江县尧坝镇、纳溪区大渡口镇、古蔺县太平镇打造成为特色旅游城镇,将黄荆老林、画稿溪—丹山打造成为山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将老窖旅游区、“中国酒镇?酒庄”打造成为酒文化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六)加快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发展
  1. 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3个贫困县为重点,着力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用地难、信贷难等突出问题。
  围绕旅游扶贫主题,以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为重点,与全省“五大扶贫工程”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一批扶贫增收作用显着的品牌旅游项目。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民宿达标户,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探索建立“景村共建、村企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强化当地居民参与,以旅游开发促进周边农民致富,以景区发展带动当地农村发展。推进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到2020年,所有贫困县建有功能较为完善的县级客运站,重点村建有招呼站(牌)并开通客运班线,重点村垃圾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设施、宽带全覆盖,建成一批省级示范旅游厕所。加强智力扶贫,对贫困县、乡、镇、村的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每年组织贫困县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赴省外、境外培训,积极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
  2. 加大特色村镇建设。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创新特色业态,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3. 培育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泸县、合江县要突出休闲(特色)农业、特色村镇(包括幸福美丽新村)、康体养生等类别;古蔺县、叙永县要突出旅游扶贫、乡村度假、森林人家、民族村寨、民族风苑和乡村生态等类别;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及A级景区周边要突出国际驿站、乡村度假等类别产品打造。依托农业产业、森林景观、乡村聚落、水利风景等资源,聚集乡村旅游要素,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化、品牌化发展。在乡村旅游聚集区配套建设不同主题的“五个一”项目(一个自驾车营地、一个文化互动场所、一组休闲娱乐与户外运动项目、一组农事体验活动项目、一个生态与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打造聚集性强、效益显着、功能完善、带动性大的乡村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
  4. 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一批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青年创业团队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业,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三、推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运作模式,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厕”产业要素配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结构完整、搭配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方便。同时,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和发展空间。
  (一)住宿业发展规划
  调整住宿业档次与类型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主题酒店,鼓励发展乡村酒店、经济酒店、快捷酒店,扩大住宿接待能力,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建设规划如下:
  1. 各区县指导建设一批乡村酒店、经济酒店、快捷酒店;
  2. 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分别建设1家主题度假酒店;
  3. 引进知名酒店管理公司进驻泸州,提升泸州宾馆饭店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
  4. 加强酒店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服务技能;开展个性化服务示范工程,推进服务质量提升;
  5. 发挥饭店协会作用,成立行业内部管理协会,制止不正当竞争。
  (二)旅行社业发展规划
  合理调控泸州中心城区旅行社发展规模,在巩固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加强行业监督,优化经营环境,引导行业发展,扶持行业典范,发展规划如下:
  1. 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等重点旅游区县分别发展1家旅行社;
  2. 积极引进1—2 家国内知名旅行社,带动全市旅行社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 鼓励旅行社积极宣传泸州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4. 建立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开展旅游网络信息化建设,搭建在线旅游服务平台;
  5. 开展以“服务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为主题的旅行社“创名牌”评比竞赛活动,定期培训导游员;
  6. 发挥旅行社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内部监督机制。
  (三)餐饮业发展规划
  挖掘本地餐饮元素,分析游客饮食特征,有机结合旅游与餐饮,打造富有泸州特色的旅游餐饮业。发展规划如下:
  1.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本土食材、本土技法、本土味道的地标菜,打造泸州地标菜品牌;推进泸州地标菜进旅游景区、高速路服务区、机场和高铁站;
  2. 在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区(县),错位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泸菜.酒街”、“河鲜美食城”等餐饮美食街;培育3—5 家“泸州美食”旗舰店,开发“醉享”菜品,长江、沱江水鲜等特色餐饮;
  3. 在各区(县)建设一批生态地标菜品餐饮店、农家乐,在热门旅游景区、旅游集镇探索建设自助餐厅、风味小吃店等主题餐馆;
  4. 大力开展旅游景点、农家乐以及餐馆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级次的餐饮服务员技能大赛、烹饪技能赛以及美食节。
  (四)文化娱乐业发展规划
  利用现有的游憩和文化设施,整合滨江酒吧一条街、城市文化馆、博物馆、城市公园、娱乐广场、体育馆、茶楼、咖啡屋、健身、足浴足疗等项目,打造具有泸州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娱乐业。发展规划如下:
  1. 在中心城区结合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集民间工艺展销、现代茶楼、咖啡吧、酒吧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娱乐主题街区;
  2. 以酒文化、红色文化、“雨坛彩龙”等文化资源为主,打造地方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3. 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城市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城市健康绿道系统;
  4. 开展民俗歌舞下乡村、进景区活动。
  (五)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旅游商品企业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旅游保健品等类别的旅游商品,利用各种会展平台加大旅游商品宣传力度。发展规划如下:
  1. 培育扶持旅游商品企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力度;
  2. 开发老窖药酒系列产品、红花郎药酒系列产品、竹艺系列产品、有机茶叶系列产品、桂圆系列产品、荔枝系列产品、护国陈醋系列产品、两河桃片系列产品、绿色菌类系列产品、岩蜂蜜、赶黄草等保健系列产品,以及麻辣鸡、古蔺面等美食系列、酒心糖系列产品等,积极创建国家地理品牌的旅游商品;
  3. 开发各种材质和类型的旅游纪念品,如木雕、竹雕、石雕旅游风光纪念品等。
  (六)旅游厕所规划
  按照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厕所建设纳入旅游要素规划的要求,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工程。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全部达到3A级旅游厕所标准。同时加强旅游景区垃圾箱布置和环卫服务配套,优化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
  (七)“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 多方位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发展集休闲、观光、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大力打造品牌特色农业旅游产品,以农副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旅专业合作社、生鲜电商O2O等新型平台,塑造和推广旅游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乡村旅游购物网点建设。
  2. 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白酒工业项目,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工业旅游新龙头。推进工矿业遗产旅游,深入挖掘泸州老窖历史文化精髓,通过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创新设计专项旅游产品,大力吸引研学旅游、老年旅游、红色旅游、怀旧旅游等多种类型游客。大力支持旅游装备制造本土化,重点建设汽车房车露营、户外体育运动、低空飞行、水上旅游、智慧旅游等领域的旅游装备本土制造基地。
  3. 构建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星级饭店的结构、档次与空间分布,加快发展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汽车营地、乡村民宿、家庭旅馆、主题酒店、青年旅社等多形式住宿设施,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加大对社会餐馆、家庭旅馆、民宿等的指导和服务,积极推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服务大众化的旅游餐饮需求,大力挖掘传统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饮,鼓励发展特色餐饮、民族餐饮、健康餐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
  在城市和重点景区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和商业街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录,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
  做精“文旅、文体融合”,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品味较高、综合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试点直升机、热气球等低空旅游产品。
  充分挖掘整合中医药、温泉、食疗、佛教文化、养生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将旅游与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养生康复等结合起来,将“游”、“养”、“疗”有机结合,推出一批集健康、疗养、娱乐、旅游一体化的康养旅游产品,发展度假型“旅游康疗”和“旅游养老”。
  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注重旅游形象推广
  以泸州市区旅游为核心,以“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旅游形象为品牌,整合全市资源,深度挖掘泸州自然与文化旅游品牌内涵,借助省内外各类媒体资源统一进行旅游形象推广。本地媒体以报道旅游产品和宣传旅游口号为主,省内外电视、电台、报纸以软、硬性广告宣传为主。整合资源、市县联动,借助中央电视台,扩大泸州在全国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办好泸州旅游网站,及时报道、推荐各类旅游产品和活动。同时,利用泸州城市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建立强大的互动营销体系,加强网络营销、手机营销,为游客提供便利渠道,不断扩大泸州旅游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二)加强市场拓展
  积极巩固核心客源市场,全力发展重要客源市场,适时拓展机会客源市场。对本市居民,积极开展“泸州人游泸州”活动,带动泸州乡村旅游、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对省内及川滇黔渝区域旅游市场,加大利用区域性旅游交易会、旅游区域协作年会等活动,进行密集形象宣传。加强与当地旅行商、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旅游促销大篷车活动;在本区域市场做好蜀南竹海、赤水、武隆等过境旅游宣传;联合周边相关城市共同推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游”、“红色经典文化游”、“原始生态探秘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整合线路、携手合作、市场共享”。针对国内其它客源及境外客源市场,自发或响应省旅游局组织,赴各旅游客源地开展宣传促销,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域性的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和旅行商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寻机与国内有关影视制作单位联系,邀请国内知名剧、曲、词作家来泸观光考察,并使泸州成为一些影视剧的摄制地。
  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分类分区域制定并实施《旅游客源地营销行动计划》,构建入境游客源市场开拓体系。出台泸州入境游补贴办法,建立完善针对入境游和新产品新线路开发的营销奖励政策,对入境旅游包机、专列和在精品旅游线路产品的宣传推广上有突出成效的旅游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
  (三)优化营销策略
  倡导积极的消费理念,落实国民旅游休闲活动和带薪休假制度,有效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在不同季节对不同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要采取适时出击、巧力得客的策略,巧借各种机遇,吸引游客来泸州旅游。
  1. 创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为路径、以网络为突破、以事件活动为抓手”的营销策略,整合资源,建立各级政府与企业联动的旅游营销机制,统筹营销行动,宣传营销优势旅游产品。推进旅游真人秀、情节剧、旅游纪录片营销,合作公开出版多语种旅游图书,创新营销手段、营销平台和营销渠道,提升营销实效。
  2. 优化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在央视、卫视等主流频道和重要栏目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大与国外旅游网络专业公司、主流网站的合作,启动一程多站和针对港澳台、东南亚、美加、澳新、欧洲市场业界和媒体的网络落地营销。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合作力度。
  3. 拓展立体旅游营销渠道。充分运用影视植入、演艺、动漫等方式多渠道宣传推介旅游。把旅游宣传纳入市政、路政建设规划,设置户外旅游公益广告。建设客源地营销渠道,针对市场特点和客源分层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包装设计旅游产品。激励旅游线路设计推广和旅游营销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构建旅游立体营销体系。
  (四)强化节庆活动
  以整合泸州旅游形象各要素、塑造和传播泸州旅游形象为目标,全力策划和发展标志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白酒文化节、泸州石刻艺术文化节、泸州荔枝旅游文化节、泸州乡村旅游节、黄荆老林英雄会、古蔺花灯艺术节等节会活动。举办临时性、地方性的小型节事活动或其它大型专题活动,积极承办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会议、体育比赛等。
  五、加强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
  (一)完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着中心城市、县城、景区建设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各级旅游集散中心按照智慧旅游模式建设,打造线上旅游服务平台,其中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实现运营景区全覆盖。依托泸州长途客运站和高铁客运站,建设市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游客提供旅游集散服务;依托各区县城市客运中心,建设县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提供旅游中转、咨询等服务;依托全域旅游景区,建设景区旅游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景区集散、咨询、购物、餐饮等服务。
  继续完善城市旅游休闲的服务设施建设。所有3A级以上景区和城市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实现WIFI 全覆盖。根据游客增长的需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停车场、旅游标示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鼓励开通观光巴士,并对游客实施同城待遇。
  (二)加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行动,抓好旅游大通道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提升旅游景区可达性。加强精品旅游线路沿线铁路(高铁)、飞机航线、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形成立体、便捷、快速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造川南四城旅游黄金环线和“川南一小时旅游经济圈”。2020年前基本实现4A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中心城市间的旅游交通无缝对接。
  大力发展“落地自驾、异地还车”自驾车租赁网络,加快兴建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与汽车旅馆。围绕“四川省自驾车旅游无障碍通道”体系建设,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高速公路、国省道要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在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设置旅游交通导览图。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三)加强旅游安全机制建设
  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手段,提高安全提示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深化旅游气象合作,加快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开展涉旅专项检查和旅游保险的实施,联合旅游、交通、公安等部门,开展旅游汽车道路安全和旅行社规范使用旅游资质车辆的专项检查;联合工商部门开展旅行社业务经营违规广告的专项检查;确保旅游车辆安全运行和旅行社合法经营;旅行社责任险的投保率达到80%以上,出境游旅行社旅游意外险统保项目投保率达到100%。增强全社会旅游安全意识,播放旅游安全公益宣传片、免费发放《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手册》。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建设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的旅游应急救援新模式。强化旅游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涉旅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和预警制度。协调交通运管部门加大对10座以下旅游客车的市场投入并督导旅游车公司对其旅游车辆全面配置GPS全球定位系统,逐步引导旅游车安装3G车载视频装备,对旅游车辆超速和驾驶员超时驾驶进行重点整治。
  (四)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区和县城的旅游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川滇黔渝”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等窗口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旅游网站的服务功能,力争与银行和其他商业服务机构合作,打造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与支付功能。
  1.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智能化,将“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宽带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契机,实现旅游城市、高等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通光纤宽带、免费无线网络和二维码信息服务全覆盖。推进“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加快“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点)”建设。完善构建旅游资讯网、手机APP客户端和微博平台。完善构建旅游资讯网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2. 加快西南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旅游监控对象的实时感知和全面信息获取。逐步实现商务、交通、公安、农业、工商等部门涉旅数据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
  3. 深入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试点示范、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力争2016年4A以上景区按国家标准启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着力扶持一批“智慧旅游电商”,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
  4. 建成高峰期流量监测系统。按照“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疏导”的原则,智能监控景区流量,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十三五”期间,3A级以上景区实现游客流量的智能监控,从人流量及游览舒适度指数两方面对3A以上景区和通往景区的路段等进行实时视频监测,并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引导提示,并将监测数据与各级行业管理部门数据对接。
  六、加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旅游生态化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特征,积极推进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为内容的旅游生态服务的业态建设。景区服务设施建设中充分体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理念,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积极运用绿色科技、绿色产品、绿色能源,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服务设施,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适应现代生态旅游的服务设施配套格局。
  (二)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生态旅游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转型发展重要方向,以山岳、河流、湖泊(水库)、森林为组合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泸州生态休闲、度假、康养、观光、运动、科普等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载体,积极编制全市或区县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打破区县行政边界,统筹协调好市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尤其是以福宝森林公园、黄荆老林景区和画稿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森林生态资源,积极引导各区县加强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科学统筹规划与绿色开发,大力支持开发一批生态旅游产品,重点打造5个精品生态旅游景区,成功创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全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
  (三)完善旅游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在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相关生态功能区内发展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最严格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项目规划编制论证和生态环境评价,制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不同策略,旅游与国土、交通、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全市4A级以上景区生态环境容量评估与应急机制,实施景区绿色运营管理行动,倡导绿色旅游活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旅游发展的生态化,促进旅游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现状
  当前泸州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2015年空气环境质量同比有所好转,主城区、泸县城区、叙永县城区、古蔺县城区和纳溪区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城区降水质量同比明显好转,由去年的重酸雨区好转为轻酸雨区。长江干流泸州段、赤水河泸州段、永宁河、古蔺河水质保持良好,沱江、濑溪河水质受到轻度污染,城区和区县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符合允许限值,保持平稳。
  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一)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中心,以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覆盖更广泛、结构更优化、衔接更顺畅、服务更优质、运行更智慧、生产更安全、发展更绿色,加快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有利于泸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地域经济差异。从规划与相关战略规划的协调性来看,《规划》能较好地与《泸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协调,规划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泸州市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虽然规划项目在三个主体功能区内都有分布,但只要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开发原则和保障措施要求,并且认真落实各项目环评中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本规划中项目的实施可以把对每个主体功能区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规划》发展思路正确,总体规模合理,发展目标适当。
  (二)各环境要素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社会、生态、环境空气、水环境等环境影响如下:(1)社会环境:能够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但用地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生态环境:新增占用部分土地资源,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旅游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发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系统,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3)环境空气:旅游项目施工主要是扬尘污染,运营期主要是旅游交通车辆燃油尾气排污,单对环境质量影响一般较小。(4)水环境:项目施工场地废水和旅游活动开展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可能污染受纳水体和土壤。(5)声环境:施工主要是施工作业机械噪声,运营期主要是交通、人流噪声影响。(6)环境风险: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森林火灾、动植物资源破坏等环境风险。
  (三)重要环境敏感区域影响分析
  《规划》内所含旅游活动和交通项目建设不可避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保单位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域。但总体上在旅游活动开展和项目建设中尽量遵守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于部分实在无法避让而穿越或进入法律允许建设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可通过采用有效措施,合理组织管理,加强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将规划旅游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同时考虑旅游项目类的运用特征、环境影响特点与重要环境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结合敏感区域主要保护对象及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要求,提出有关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环保要求。
  三、环境影响和减缓措施
  (一)规划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原则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环境保护需要作为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落实到今后规划项目设计和具体措施的各个环节中。
  (二)减轻不利于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和要求
  减轻社会影响的措施:(1)规划项目在选址上,应该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避免拆除已有可利用的建筑物,如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应该避免大拆大建。(2)项目选址上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科学布局,合理建设。(3)保持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减少干扰,尽量不对现有和规划的重大设施造成影响。(4)对处于山地森林资源富集区,在规划选址之前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环境评估,对生态保护区域采取保护,尽量不开发,保留原生态。
  缓解环境污染的措施:(1)旅游项目和活动开展要提出合理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思路,项目严格施工管理,施工废水和旅游经营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严禁乱排。旅游项目建设要合理设置完善的排污、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接排放污水。(2)旅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垃圾要统一收集、转运、处理,防止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产生污染。(3)有居民居住的区域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要避免夜间施工,落实项目环境评估提出的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做好声屏障、绿化隔离带、隔声窗等降噪设施的建设。(4)合理规划设置旅游项目施工场地和优化施工运输,重视施工扬尘治理,限制尾气排放超标车辆进入核心景区,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定期进行项目环评中规定点位的环境空气质量跟踪监测。(5)施工后的废弃物要制定地点集中堆放,满足水保要求。(6)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环境治理监督和应急处理规范。对重要环境敏感区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和要求《规划》中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项目设计的环境敏感区域较多,部分交通线路选址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突出,对实施规划有一定的制约性。在项目选址时要避让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建设的区域,如相关生态和人文资源开发要采取控制建设规模,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合理规划、实施建设、运营管理,并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督管理,强化生态恢复,把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四、综合评述
  《规划》综合考虑泸州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与资源分布、地形与地貌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泸州生态功能区划、泸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落实各项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就是抓新型城镇化的支撑点,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转型的突破点,就是抓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突破点,努力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融合、大发展”的共识。将旅游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力量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发展资金到位、分类指导到位、市场运作到位、项目落实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推动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对旅游业发展集中谋划、定期研究、破解难题、跟踪服务,切实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服务意识,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二)切实加强旅游精品示范点建设
  按照旅游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切实抓好不同类型的精品旅游示范点建设。依托原生态山水风光,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积极创建精品生态旅游示范点;依托遗存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积极创建精品历史文化旅游示范点;依托当地民族民俗风情,积极创建精品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示范点;充分利用全域度假旅游资源,积极创建精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点;充分依托乡村“三农”特色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开发,积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扶贫示范点等。旅游管理部门要把精品示范点创建活动作为推动旅游精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制定不同类型示范点的创建标准,确定创建措施,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示范点创建取得实效。
  (三)积极开展旅游品牌创建活动
  鼓励全市各区(县)、乡(镇)、村争创省级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重点旅游乡(镇)、特色旅游示范村;鼓励全市旅游景区争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市宾馆饭店争创星级宾馆和绿色饭店;鼓励全市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鼓励全市旅游企业争创全国、省级、市级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充分调动各行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旅游品牌创建系列活动。
  (四)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
  为切实加快泸州旅游业发展步伐,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各区(县)、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细化工作任务,逐项逐级分解抓落实。围绕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排定每年内需完成的建设项目,制定实施计划,采取领导包抓的办法强力推进。从2016年开始,市级领导班子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旅游开发项目观摩检查。对旅游产业发展快、成效突出的区(县)和部门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加强旅游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建立涉旅企业和从业人员不诚信公示制度。严重违法企业与“黑导游”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将旅游市场日常监管查处情况依法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小微企业、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失信惩戒。
  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
  健全管理体系。深化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一系列的旅游行业标准、规范和办法,全面严格实行创建达标和质量认证。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要进行淘汰和重组整合。持续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健全游客满意度调查公示制度和台帐制度。将游客满意度结果与度假区、A级景区、星级酒店的等级评定与复核挂钩。全面实施《四川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提升标准》(A+标准)和《游客高峰时段旅游景区应对标准》(A++标准)、《四川省主题旅游饭店的划分与评定》、《四川省旅游饭店管理公司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
  构建自驾联盟。以四川省自驾游协会为平台,与吃、住、行、游、购、娱、厕及延伸的交通、维修、救援、汽车美容、保险等消费点对接,实行自助自驾游全程质量监控,构建自助自驾游诚信联盟。
  营造全社会文明旅游大环境。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市、区(县)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平台,对不文明旅游者进行依法处置,依法制定对不文明旅游者的追责制度。
  (二)加大旅游投融资扶持力度
  策划、包装一批优选重大旅游项目,建立旅游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创新旅游投融资,充分发挥“四川旅游产业基金”的作用;完善旅游金融市场与投融资体制,以投资公司、上市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为基本构架,建立政府、企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抓住中央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支持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用好旅游发展资金,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市级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宣传促销、人才培训、行业管理、旅游商品研发、资源与生态保护、旅游质量安全执法及相关奖励等。各区(县)每年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安排旅游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状况逐年增加。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省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开发,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的其它资金,也要尽可能地与旅游开发项目结合,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和推广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增加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规模。
  积极探索旅游投融资新方式和新途径,建立完善旅游投融资体制,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走投融资市场化道路,开放资源,开放市场,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产业。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整体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整体开发旅游景区。鼓励景区充分利用政府金融平台融资等方式,对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进行特许经营管理。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实施旅游投资众筹,广泛吸引企业、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并制定民间资本投融资旅游项目开发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旅游体制机制创新
  1.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
  2. 创新涉旅用地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景区建设用地。对列入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支持。
  3. 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政府重点项目中。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
  4. 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旅游业,明确“农地入市”创新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鼓励各地“乡村能人”或者返乡创业人士以自己的资金优势、社会资源优势与本土农民开展合作,探索开发乡村第三产业,在休闲农业、乡村体验等领域发展。以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形式,保障促使外来资源、资本与本土资源、人力的结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新经济形态。
  (四)深化开放合作机制
  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边际旅游组织中心的功能,本着“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利共赢”的宗旨,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 建立健全旅游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落实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加强督查考核;加强交通、住建、林业、农业、扶贫、水务等部门的资金整合,推动旅游快速发展。各区(县)党委政府加大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定期研究解决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立体式旅游信息收集、管理、发布机制。
  2. 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扩大免票景区范围。建立科学有序、公开透明、相互协调、监管有力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新体制。落实景区容量控制与核定,全面推进A级旅游景区容量控制与核定工作。
  3. 积极培育旅游企业。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加强对本市重要旅游资源的控股和运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上市。推动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国际品牌和有一定知名度的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自驾车营地运营商等,鼓励境外、省外旅游企业入驻或设立相应的办事处。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办旅游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
  4. 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联动贵州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经典旅游线、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等,着力推动川黔等区域旅游产品线路和市场推广。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着力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充分发挥市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的决定性作用,筹建跨行政区的区域旅游市场开发和投资建设联盟,专门负责市场开发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五)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建设
  强化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旅游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对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适度引进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泸州市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储备智力资源。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进一步充实壮大全市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用好现有的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旅游队伍人员素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
  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包括旅游饭店管理人才工程、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工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营销)人才工程、导游人才工程、旅游传媒人才工程、自驾车专业旅游人才工程、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工程、旅游精准扶贫人才工程、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工程。
  扶持一批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冠名,在市内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置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且有志于旅游事业的学生。实施有利于促进优秀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表彰奖励政策和鼓励旅游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示范引导政策。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力度
  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旅游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又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旅游开发中坚守“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三条红线。景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理念,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落实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严格控制旅游旺季游客数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途径,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旅游和环境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引导和规范旅游及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消费等行为,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旅游科普工作,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动其他各方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加强舆论监督,配合新闻媒体搞好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附件:

办发38号附件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