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简介
单位基本情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于2005年6月经泸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泸市编发﹝2005﹞26号),于2005年10月开始筹建,2006年7月正式运转。是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正科级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3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设行政管理岗位2个,专业技术岗位11个;财政定额补助编外聘用人员8人。
单位于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泸州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办公;2011至2012年利用“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项目”建设,于2012年3月搬迁至江阳区凤凰路4号2号楼四、五、六层办公并开展业务工作。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搬迁和业务用房改造为加强和完善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工作职能职责
1.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检查、督促各急救站、网络医疗机构执行《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2.设立“120”医疗呼救指挥平台,24小时接受呼救并进行分诊;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
3.对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定期向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在网络管理、维护过程中应在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入网单位审批、登记、考核及责任制管理;
4.在紧急状态下,经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权,协调全市医疗急救资源,组织参与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5.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和咨询工作,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
6.密切配合110、119、122联合行动,形成高效的社会求助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各种恐怖活动,为大型集会提供救治保障。
7.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
8.按规定向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政府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报送信息;
9.负责把拒绝接受调度或参与抢救的急救站或医院上报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
10.负责向市政府或市卫生计划行政部门汇报在社会急救医疗中做出显着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并提出表彰建议。
内设科室及人员简况
党政办公室:主 任 李泳铮
党务干部 蒋 楠
网 管 员 张 雷
出 纳 张铁先(兼)
联系电话:0830-2294120
主要职责:拟定单位工作制度并督促实施;承担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史志编撰和综合性会议组织工作;负责文秘、机要、档案、信访、安全生产、维稳、爱卫、后勤事务管理及保障;负责人事劳资、财务、党建、纪检监察、急救网络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及设备招标采购、物资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2345”回复、案件查询回复等工作。
调度科:副 科 长 张 丹(主持工作)
业务工作员 陈剑秋
联系电话:0830-2297824
主要职责:拟定科室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 24小时接受 “120”呼救并进行分诊、调派,收集、查对、汇总、统计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承担对网络急救站执行急救任务的监督、指导与考核,开展群众对急救站和调度员的满意度调查;负责全市“120”院前急救医疗的沟通、协调、急救信息查询、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等工作;
医 教 科:副 科 长 易祖芬(主持工作)
业务工作员 张铁先
联系电话:0830-2292784
主要职责:拟定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考核办法、院前急救及车辆管理相关制度、行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演练及保障方案和科室内部管理制度等并督促实施;协助泸州市急救管理专委会、急诊医学专委会、急诊急救质控中心开展相关工作;组织开展“120”急救站入网评审、年度考核;负责并具体实施单位及全市院前急救培训、急救宣传、应急演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急救车辆登记与管理等工作。
场地建设基本情况
主要工作成绩
“120”系统功能日趋完善
按照指挥网络化、应急信息化、执行流程化、决策智能化的总体建设要求,建立与完善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从2006年正式运转以来,升级改造完成了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24路智能排队,设立6个业务受理席。除“120指挥调度平台系统”以外,还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急救车载GPS信息通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终端。同时,对全市120网络医疗机构79辆专用急救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配置了天翼对讲系统,配备了120院前急救手持信息终端。对出车情况和急救车内的救护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实现出诊医护人员与指挥中心进行语音通话功能。遇到重特大突发事件,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有关领导通过这一系统,实时了解事件现场和处置过程,对医疗救治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指挥与协调。
“120”网络体系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领先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结合泸州实际,以120指挥中心为主体,以网络医院为后盾,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以群众自救互救为基础,以急救培训为支撑,平战结合。严格按照创建→申请→评估→完善→评审的准入程序,依托24家省、市、县(区)、乡镇已评审通过入网的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急诊科组建120网络急救站25个、急救点3个。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确立,泸州急救服务网络覆盖到了全市所有乡镇村社地区,泸州医疗急救服务覆盖人口近2000多万(含川、颠、黔、渝)。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市拥有统一编号、喷色的专用救护车90辆、已安装完成“120”车载信息通讯系统专用救护车79辆,全天候接受120统一指挥调度,开展专业化紧急医疗救援服务。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在业务管理上给予指导、规范、监督。对急救人员配备、救护车配置、车载设备及药品配置、急救系统通讯系统设备配置、急救站医疗急救程序及服务管理规范等7个方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全市院前急救人员服饰统一;“120”救护车喷色、编号统一;院前急救病历统一;车载信息通讯系统统一。
120行业管理川滇黔渝结合部一流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依托泸州市医学会建立了泸州市急诊医学专委会和泸州市急救管理专委会,成立了泸州市急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分别以急诊和急救管理专委会开展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急救技能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相关急救管理细则、办法的研讨和制订,以急救医疗质控手段对各级急救站开展日常急救督导检查和年度工作考核,有力地促进各级急救站紧急医疗救援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救管理进一步规范、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名片的重要窗口,泸州市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在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已步入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从2006年全市“120”正式统一指挥调派以来日常工作量和接警量逐月增加,其呼入量由2007年成立之初的每年9.52万次,增加到2016年全年受理呼入电话54.65万次;急救派车从2007年全年1.67万台次,增至2016年全年急救派车2.95万台次,有效救治伤员全年达到2.39万人。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应对各种重特大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5.12”汶川地震、卢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龙车小学墙体坍塌事故、泸县矿难、“7.23”特大洪水、摩尔爆燃等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平台跟泸州市120指挥调度平台实现有机融合和信息共享。为保障泸州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泸州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医疗卫生中心”作出了新的贡献。
全市“120”网络急救站
一级急救站 5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城北医院、水井沟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泸州市中医医院;
二级急救站 13个:泸州市妇幼保健院,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泸化医院,纳溪区人民医院,纳溪区中医医院,泸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叙永县人民医院,叙永县中医医院,古蔺县人民医院,古蔺县中医医院、合江县健欣医院;
三级急救站7个:龙马潭区石洞红十字医院,泸县第二人民医院,泸县中医医院,叙永县安民医院,古蔺县康兴妇产医院,古蔺县德康医院,泸州普贤外科医院;
急救点 3个:泸州兰田机场、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况场急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