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听泸州援彝干部讲扶贫故事—— 跨越千里“战贫困”_专题专栏_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详细内容

专题专栏

夜里,听泸州援彝干部讲扶贫故事—— 跨越千里“战贫困”

来源:泸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州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距千里之遥。

2016年8月起,我市江阳区、龙马潭区分别对口帮扶该州盐源县、普格县。市援彝办负责人说,截至去年底,泸州派出了帮扶干部人才370余人,与两县干部群众共同“战贫困”。

在凉山这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泸州援彝干部有着怎样的扶贫故事?4月2日21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盐源县城的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指挥部,夜话4位泸州援彝干部。

产业在村里铺开

讲述者:赵柱会

江阳区科协副主席,盐源县前所乡中村驻村第一书记

去年7月2日,赵柱会坐车10多个小时,从泸州赶到盐源。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踏足盐源县。山高路陡,是留给赵柱会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这个第一印象就被“颠覆”了。

向组织报到后,赵柱会前往盐源县前所乡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中村面积有48.6平方公里,地势高,地形却平坦,平均每户有10亩耕地。看到广袤的土地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赵柱会觉得中村是大有作为的地方。

赵柱会有10年社区工作经验,开展驻村工作“零过渡”,直接进入角色。她认为,村民要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赵柱会花了5个月时间,与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村民交流。论证后,中药材和花椒产业在村里铺开。

选择这两个产业有以下原因:中村离县城有150公里远,要有高附加值产品,才能消除高运输成本对种植的影响;在当地,中药材和花椒算是高附加值产品。村里的气候、海拔、土壤适合种植中药材和花椒。秦艽、桔梗、续断等中药材是“短平快”项目,每年11月就有产出,且投入少、产出高。村里有花椒种植基础,十二组村民陈拉命种植的10株花椒一年纯利润4000元。

中村500亩中药材微产业园、1000亩规范化花椒基地已成形。赵柱会把泸州现代农业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到村里,解决了产品质量和销路问题。

产业有了,村民收入跟着涨了。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左右,比前年多了600多元。

在彝区工作,赵柱会放心不下家中11岁的女儿。每次凌晨从泸州家中前往中村,她都会吻别女儿。“其实妈妈每次亲的时候,我都是醒的,之所以没有睁开眼睛,是怕妈妈哭。”女儿邹知言说。

村办公室在大山里建起

讲述者:徐崇

江阳区纪委常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盐源县官地镇大树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徐崇的胆子很大,却惧怕盐源的暴雨。从盐源县城到大树子村,需乘车4小时。期间,汽车要沿雅砻江边行驶1个多小时。雅砻江被两侧大山夹在中间,江边的公路“悬挂”在半山腰。有些路段,公路与江面的垂直高度达到1000米左右。盐源土质疏松,因此在暴雨时,公路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另一侧则是时而滚落的石头。经过这段路时,徐崇坐在车内犹如在高空中走钢丝一般,屏住呼吸,紧紧地闭上双眼,手心里捏出冷汗。

作为官地镇大树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在第一次去村里的路上,徐崇思考的是到了后怎么办和怎么干的问题。可是到了目的地,计划全被打乱了。“村上没有办公阵地,办事情‘无定所’,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徐崇把解决没有办公阵地的问题,作为在大树子村的第一仗。几经波折后,村办公室终于在大山里建起来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让徐崇痛心的一件事是,贫困户本有条件脱贫,却因缺乏技术,与增收“失之交臂”。去年,二组贫困户马小华的3亩苹果园果子开始结得好,过了一段时间后,结的每100个果子中,脱落了约70多个果子。这一年,马小华卖出所有苹果,仅收入1万元。在正常情况下,马小华的苹果园,能亩产果子5000公斤,按照市价卖出后能收入6万元。徐崇调查发现,原因是马小华在果树授粉环节出了差错,导致很多果子“夭折”。事后,徐崇把提高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提上议事日程,让农技员隔三岔五往贫困户田地里跑。

徐崇每月要走访完所有贫困户,每季度要走访完全部村民。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中午都不在群众家吃饭,绝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每次走访,徐崇会随身携带干粮,用作中午的便餐。

组织篮球赛与村民打成一片

讲述者:谢勇

江阳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盐源县官地镇马桑坪村驻村第一书记

到盐源县官地镇马桑坪村后,谢勇把自己的QQ昵称改为“天空很蓝”。因为太激动了,像马桑坪村这样美丽的天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马桑坪村有33户贫困户。如何让贫困户持续增收、长效脱贫?谢勇的做法是因户施策发展产业。但是贫困户住得分散,怎么才能动员他们发展产业呢?谢勇看中农民夜校的作用。“有了产业,腰包才会‘鼓’得起来。村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发展苹果、花椒和核桃产业,而且县里有配套资金,我们还提供技术支持。”他和农技员把农民夜校次数提高到每月8次,住得较近的贫困户就集中授课,较远的就入户宣传。不仅如此,谢勇发现村民爱打篮球,就联合村“两委”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开展友谊赛,在文化活动中与贫困户增进了解。政策和技术讲明了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热情高涨。

谢勇还利用广东佛山和江阳区对口帮扶的机遇,帮助贫困户到两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解决贫困户农闲时家里的收入问题。

入户走访贫困户,谢勇有两件事记忆深刻。大山里土路多,而且风大,车子行驶时扬起来的风沙就像大雾天气一样,即使两车相差5米,后车也看不到前车的车尾。在村里高海拔且气候比较湿润的地方,旱蚂蟥很多。只要感受到体温,旱蚂蟥就会飞来。曾经,一条旱蚂蟥活生生咬死了一只山羊。

泸州与马桑坪村的饮食习惯有些差异。村里人少有吃蔬菜,而且一天只吃两顿饭。马桑坪村海拔特别高,水没到沸点就开了,面条很难煮熟。花了一段时间,谢勇才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四比四讲”推动坝窝村乡风文明

讲述者:张禄均

江阳区民宗局副局长、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驻村工作队员

张禄均觉得在彝区工作倍感亲切,“以前是为流动的少数民族同胞服务,现是真正在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去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里工作前,张禄均母亲重病、孩子才7个月大。为了解决张禄均后顾之忧,妻子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在家照顾老小。张禄均说,要把援彝工作做好,才对得起妻子的付出。

曾经,推开一组村民杨左果家院门,一群苍蝇向张禄均扑面而来。这些苍蝇是“生活”在杨左果院里的稀牛屎上的。院里还有杨左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旁边的养殖房,也被垃圾填充着。离开杨家后,张禄均决心要让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张禄均作出这个决定,不仅是因为看到杨家的“风貌”。前期走访中,他发现村里的贫困户都住进了彝家新寨,大多数贫困户还外出务工能获得较高收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问题不用担心了,就要把更多精力用来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结合村里实际,张禄均策划开展了“四比四讲”活动(即比精神、比环境、比习惯、比成效,讲孝道、讲爱心、讲诚信、讲感恩)。

村民散养的牛,常啃食农作物,引起了邻里纠纷。随处拉的牛屎也影响了村容村貌。“四比四讲”活动中,张禄均与村民达成了共识:谁家的牛破坏了农作物,要按比例赔偿。一次,村党支部书记罗平散养的5头牛吃了别人的玉米,罗平立马拿出罚款。村看村、户看户、组员看干部。“书记交罚款”的事情传开了,大家后来都管好了自家的牛,糟蹋庄稼和到处拉粪便的现象大为改观。

如今,坝窝村乡风文明。杨左果自觉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明亮。一组村民罗使嘎把风貌较差的房子重新上漆,还将以前乱堆在家中的玉米秆摆放得整整齐齐。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

  • 暂无资料